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1日
投资160亿元的“小型多用途模块式反应堆”能源项目正式签约,年产1000万套龙树门业防盗门项目竣工投产……宁都县招商引资捷报频传。今年上半年,宁都县实际引进外资、实现外贸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7.5%和61.38%。
开放型经济曾是宁都县的“短腿”,如今却为何能助经济“起跳”?打响“宁都人”品牌,实行“人和招商”是关键。
●人是“第一环境”
易富科技落户宁都县,缘于该县一位普通摩的司机。
易富科技负责人陈晓新对当时的情形至今记忆深刻:2011年8月,他在宁都考察投资项目,外出散步时找不到回宾馆的路,便请路边的摩的司机送他回宾馆。这位摩的司机马上就知道他是外地人,于是他指点陈晓新:“宾馆就在前面200米处,你走几步就可以到,免得花钱。”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陈晓新从这件小事看到了宁都县的淳朴民风,并最终决定把投资5亿元的易富科技项目定在宁都。
面对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的局面,宁都县的比较优势在哪里?靠什么吸引投资?宁都县委、县政府领导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宁都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应该优化“人”这个第一环境。
普通市民是城市的第一环境,只有不断提高市民素质,才能优化软环境,吸引客商投资。自2011年起,宁都县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加快宁都发展、重塑宁都形象”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事事是环境,个个是形象”的氛围,使亲商、爱商、护商观念深入千家万户。今年,该县熔铸了“崇文、怀德、开放、致远”的“宁都精神”,形成全县上下的共同价值观,打造了日益优良的投资环境。
树立身边好典型,传递典型正能量。近年来,宁都县积极开展“翠微之子”系列评选活动,在全县范围评选 “创业先锋”“敬业奉献模范”“诚实守信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助人为乐模范”等,并在此基础上评选“感动宁都十大人物”。参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宁都户籍,在宁都生活、创业的人都可以参加评选,鼓舞人们践行“宁都精神”,人人学习先进、崇尚先进。
●人是“第一资源”
宁都人有走南闯北的传统。宁都是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每年向长珠闽地区输出农民工15万人。
有从收破烂起步,成为拥有3家大型加工企业的企业家;有从模具工干起,现在已是全国有名的灯饰老总;有从贩运粮食起家,成为粮食加工大王……
据不完全统计,宁都县常住人口80万,但遍布大江南北的宁都人有20多万,他们先后创办企业2000多家,个体工商户3万多户,年销售总额达5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宁都,宁都还有众多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争取在外宁都籍商人回乡创业,对该县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回乡创业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包括企业回归、资金回归、技术回归、项目回归、信息回归、人才回归等。为了搞好回乡创业,宁都县在项目准入、经营环境、保护奖励措施等方面,对外对内一把尺子论长短,一个政策谋发展。通过全面调查摸底,该县派出招商人员前往宁都籍商人较为集中的长珠闽地区,采取“地毯式”摸排跟踪,通过一封邀请信、一个电子邮件、一声电话问候、一次上门座谈,积极宣传宁都发展新形势,推介宁都招商新政策。
故土乡音,亲情诚心,极大地激发了在外发展的宁都籍人士回乡投资的热情。邓树生把企业带回家,投资3亿元兴建龙树门业,成为全省最大的门业产业企业。杨香生投资的赣州艾炜特电子电器产业园项目形成了年产互联网电视整机100万台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达10亿元,填补了我省LED液晶电视机自主生产的空白。
澎湃的“回归”浪潮正在上演。宁都县先后有3000余人回归家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00多家,实现投资65亿元。
●人是“第一品牌”
“以往需要办几个月的手续几天之内就落实了,而且还是招商干部上门服务,太方便了!”朝盛矿业总经理陈文伟高兴地说。如今,“不跑会场跑现场,不在案头在地头”已经成为宁都县干部的工作状态,打造一支廉洁务实的干部队伍,建设一个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事该县打出的招商引资‘第一品牌’。”
服务提速,制度先行。宁都县取消和规范了各种行政审批项目500多项,减幅达68%;实行服务承诺制、项目跟踪服务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构筑起“服务高地”。严谨透明的机制将发展环境各个环节置于阳光之下,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进行严整。
过去是“企业到处找领导”,眼下则是“领导主动找企业”。宁都县委、县政府领导个个身先士卒,为企业周到服务,构筑“投资洼地”。“在决定来宁都投资之初,企业预想的投资规模并不大,宁都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这张名片吸引了我们。”宁辉玩具厂总经理宋学超坦言。(廖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