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30日
一度独享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业务的香港中资机构阵脚有点乱。据港媒报道,近日,香港中资基金已联名上书央行、中证监等监管部门,呼吁当局延缓在大中华以外地区开放RQFII制度,避免过快开放对香港市场造成冲击。
RQFII扩容反响激烈
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这样描述,目前虽然RQFII对中资机构没有明显的利润贡献,但是这一涉及人民币业务的重要概念对中资资产管理公司却十分重要。RQFII犹同中资机构的“名片”,是一种重要的身份识别,如果引入全面竞争,这种身份识别将会逐渐弱化,在与外资机构的竞争中,品牌形象尚未建立的中资机构或处于下风。
在港中资机构也明显觉察出形势不妙。因此,在监管当局公布RQFII试点扩展到新加坡和伦敦后仅仅两天,据港媒报道,一份由“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为名义起草的文件火速递交至北京监管当局,建议将香港作为RQFII业务开展中心,延迟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开放,并与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严格区分,制定中、外资额度分配比例。
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长丁晨虽然未正面回应“上书”一说,但她明确表示,希望RQFII的推行仍以中资为主,外资为辅。丁晨指出,香港最早和最直接地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RQFII作为境外人民币主要的回流机制,适合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地区试点,以避免海外投机需求对人民币投资需求的排挤,减少国际游资破坏本地市场的可能,此外,目前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仍小,香港的人民币产品并不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先让香港打好基础。
中资机构立足未稳
中资机构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RQFII在新加坡以及伦敦推行,符合资格的机构必须在当地注册,而目前为止,并无中资基金在海外设点,因此无法在香港以外的市场分一杯羹;此外,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作为一种被动投资中国的产品,外资在技术优势支持下容易占上风。
中资资产管理公司在2007年随着港股直通车热潮相继赴港设立分支机构,但是至今依然蹒跚前行。国泰君安国际董事会主席阎峰直言,中资基金在香港根基仍浅,中国资本开放需循序渐进,过程中尤应注意培养中资企业,扩大RQFII范围的同时,需在产品上有所区分。
温天纳认为,在整体市场需求较大时候可考虑进一步开放RQFII,但是如果市场本来就消化不了现有的产品,进一步开放将会损害中资机构在RQFII业务上的竞争能力。
目前,香港人民币资金池依然规模不大,在港发行的RQFII产品也遭受冷遇。第一批获得RQFII资格的机构大多没有用完额度;一度受追捧的RQFII A股ETF也在近期遭遇了一波赎回潮。
究竟是要努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是扶持挣扎生存的中资机构,这是当前摆在监管机构的一道难题。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