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屠光绍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9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顾问 屠光绍
关于“新金融”,其定义及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不需要拘泥于此。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范围上是相对的,所谓的“新金融”是相对于传统金融的新型金融。其次,时间上也是相对的,金融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今天的“新”放在明天就不一定了。但我们需要的是在理解新金融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好其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影响,从而发展好新金融并以新金融发展为契机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新金融的发展轨迹
尽管现在我们称之为“新金融”,并将其归纳为各种金融业态和金融方式,或者是目前还处在变化过程中的各类金融工具。但是从其已经展示出来的状况以及影响看,我们对新金融的观察和判断逐步清晰,对其规律也有了初步把握。发展到现在,新金融基本形成了相对过去传统的金融模式独立的“新”金融模式,我简要地从中提炼出以下六点“新”意。
新的金融服务方式,这是新金融发展的显著特点。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可以是基于技术手段的方式,比如互联网,也可以是一种新的业务组织方式,或者是几种方式的综合,而新的服务方式依靠的是创新驱动。
新的金融服务功能,这是新金融发展的基础。新金融依赖新方式进行运作,并拓展出新的金融服务功能。也就是说,这是过去的传统金融没有覆盖或未曾顾及但又对金融服务有极大需求的领域,比如小微企业、个人消费支付等等,要么提供服务便利或者提高服务效率,使得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大大拓展。新的金融服务功能既体现在金融服务的领域中,也体现在金融服务的产品、工具以及方式上。新的功能源于财富增加、经济转型和需求结构的转变。如果没有新的金融服务功能,新金融恐怕只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发展。
新的运行机制,这是新金融发展的关键。运用新的服务方式支撑新的金融服务功能的一定是新的运行机制。新机制的产生是由于新的服务方式以及服务功能需要,在管理机制、人力资本、技术手段方面更适应市场化的环境,以及分布广泛、需求者众多的金融需求特征。通过新的运行机制,能够使新的金融模式和功能得到演进、保持以及发展。
新的金融服务参与主体,这是新金融发展的活力所在。伴随新金融机制的往往是新的金融主体。这其中包括:一是体制上的主体区别,众所周知,新金融主体一般以民营资本为主;二是新金融业态的运作主体,我们看到运作新的金融业态的大多是跨界的企业家,这些使新金融发展具有了体制变革的意义。
新的金融业界,这使新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新机制的有力支撑之下,采用新的方式来实现新的功能,同时变换新的运作主体,各种新金融业态不断在规模和领域拓展,逐渐成为新的金融服务业界。或者说新的金融业态,不是以单一的现象出现,而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构成了新金融的群体。可以说,新的金融业界已经出现,并且仍在不断的发展。
新的金融格局,这是新金融促进变革的重大贡献。新金融业界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金融体系和结构,并形成新的金融格局,金融体系的健全、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监管等涉及金融发展的各方面的完善都必须考虑新金融的地位和影响。
以上六个方面的“新”,大致勾勒出了新金融的发展轨迹或者说演进路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金融发展的大概趋势和方向。
新挑战与新机遇
除了以上提及的六个“新”,以下三个“新”也有待我们的深入研究。
首先,新金融对已有金融体系构成的新挑战。新挑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金融业态的发展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既包括对已有金融行业的冲击,也包括对传统金融的领域、既定边界,以及利益格局产生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新的金融业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安全以及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方面构成挑战。新金融发展一方面发挥了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在金融服务上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它给金融政策、金融监管和消费者利益保护方面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其次,新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发展以及为下一步金融改革带来新机遇。对传统金融来说,借鉴和运用新金融的一些方式,促进行业的服务转型和管理机制完善并提升服务效率,或者通过与新金融合作形成协同发展。在金融改革方面,新金融的发展已经并将要推动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至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在金融管理体制上,有些新金融如第三方支付已纳入统一管理,但还有不少业态,现在全国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对地方而言,是否可以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对与传统金融有区别的新金融业态予以适当的规范?所有这些可能就是金融改革面临的新机遇。因此,新金融发展在给传统金融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金融的深化改革。
最后,新金融发展对地方营造与其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新需求。新金融的各种业态和服务方式是传统金融行业服务的补充,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但地方层面如何有效支持其健康规范发展?如何为新金融业态发展从多个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一问题还有待深入讨论和具体实践。
(作者系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本文为作者在“2013·上海新金融年会”上的演讲整理稿,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整理,经作者审核)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