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新网-新世纪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9日
“同业之王”应变
◎ 本刊记者 凌华薇 李小晓 见习记者 吴红毓然 | 文
7月16日晚上8点整,窗外下着蒙蒙细雨,各家商铺已开始打烊。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26层,稍显狭小的行政楼层会议室,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准时步入。
55岁的李仁杰两鬓略染银灰,与灰色西服、金丝边眼镜十分相配。
这也许是中国银行业内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位行长。
李仁杰曾在中国人民银行福建分行供职12年;1998年,他从长城证券董事长任上离职,加入兴业银行。2002年,李仁杰从兴业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升任总行行长至今。2007年,兴业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后,从偏于福建一隅的一家普通股份制银行,变得引领行业之先。
2003年,财新记者在福州第一次采访李仁杰时,兴业银行刚刚引入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三家外资战略投资者,价格是市净率(P/B)1.8倍。现在,兴业银行的A股市价是P/B不足0.8倍,即股价在净资产基础上打八折。但这不妨碍很多投资人仍把兴业银行视为最会赚钱的银行。
一是,借助银行业多年的高速增长,早年的投资人实际盈利颇丰。2003年兴业银行的总资产只有2600亿元,不及2012年末资产总额3万亿元的十分之一。
二是,兴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多年保持在25%以上,居业内前三甲,更是指兴业银行每每领创新之先的市场化形象。自2005年首推“银银平台”以来,在业内看来,兴业银行已将同业业务做到极致。
我们谈到近日一部网上纪实性小说《同业鸦片》。匿名的作者出自金融业内,内容糅合了6月“钱荒”(参见本刊2013年第25期“银行履险”)和此前债市机构违规“养券”(参见本刊2013年第15期“债市硕鼠”)等内容。
小说描绘的市场赢家“蓝兴银行”之精明、彪悍的作风,很像在影射兴业银行。被问及此,李仁杰笑称“只看过两章,太过演义”。
谈起6月29日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被记者围追堵截到洗手间的窘人经历,李仁杰直称,并不存在“钱荒”,由此回答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市场格局变化。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从业内指出的隐性担保“软肋”,到如何解决风险控制,再到银行业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李仁杰正面回答了不少业内关心的敏感话题,亦不乏避重就轻的太极。
“兴业银行已经准备好了,面对市场和政策可能出现的变化,我们充满自信。”对于当下对同业业务的监管限制,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可能带来包括同业业务利差趋于逼仄的威胁,李仁杰如此作答。
数据显示,2012年,兴业银行同业业务增速不到50%,而招行、建行、宁波银行增速都在60%以上,民生银行增速达150%以上,平安银行更超过300%,它们显得更为激进。
对于近期不少银行模仿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盈利模式的竞争局面,李仁杰表示,“银银平台还并没有做到极致”“兴业最不怕的就是竞争”。
没有“钱荒”
财新记者:6月底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问题几乎变成了全民话题,一些银行成为舆论焦点。你怎么看?
李仁杰:中国的金融体系跟国外完全不一样,不存在所谓“钱荒”的问题。各家银行在央行有20%的存款准备金,整个金融体系在央行还有1%-2%的超额准备金,例如兴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就在2%以上。从这个角度看,不存在所谓“钱荒”。所以,央行也不断声明,总量而言,不存在“钱荒”。
之所以会出现6月份的情况,其实是多个偶然性因素叠加在一起,并被一些舆论故意放大了。我在兴业银行6月26日的投资者交流会议上就表示,这种情况是短时的,不可能延续到7月底。试想一下,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利率居高不下,则国债发不出去,政策性的金融债也发不出去,这几年蓬勃发展的银行间市场的融资停滞,再接下来可能会影响到各家银行的信贷定价,这都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和中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我相信监管当局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
这次很偶然的流动性紧张,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震动,我认为是因为央行的货币政策的传导与金融机构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一些时间差。没有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再加上今年以来国外的分析师及媒体不太看好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国内也有呼应,一时间市场气氛很紧张。我认为这是不理性的,不可持续的。
在这种氛围下,大家难免心慌,都会做预防措施,未雨绸缪。当时我们也把超备(指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超额储备金——编者注)加大了很多。比如说,我们正常超备,200来亿足够了,再加上还有六七百亿高流动性的债券,作为第二超备。但那段时间,兴业银行的超备平均都是五六百亿元。全市场都采取这样的措施,就形成了所谓的“钱荒”。
财新记者:市场认为央行希望借流动性警示,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去杠杆。这次事件对兴业银行的影响有多大?
李仁杰: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在经历一段时期资产负债表的大幅扩张后,去杠杆有利于挤出经济中存在的泡沫,促进结构调整,提高未来供给的效率,提高潜在增长率。中国的金融机构一定程度上的减杠杆、放缓规模增速是必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充分理解央行。
作为金融机构,对宏观形势应有自己的理性分析。自去年11月以来,市场流动性就比较宽松,我们预期央行一定会关注到M2的增长速度太快,因此年初就定了调子,要调结构、降杠杆、适当放缓发展步伐。四五月份,我们密集召开了几次经营管理层会议,包括自营投资业务委员会、资产负债与业务管理委员会、行长办公会等,把减杠杆作为硬任务,不强调以资产规模扩张为目标。原来我们的同业业务是根据资产配置来决定负债的,现在资产配置减少了,杠杆降低,同业负债也相应少了。
6月底,我们也有限制资产业务,防止月底冲规模,目的是挤“泡沫”。但那段时间并没有严格限制资金拆出,也没有做一些所谓“技术化的动作”。当时有一些银行申请央行延长支付系统服务的时间,但兴业银行从未出现需要央行打开特别交易“窗口”的情形。
财新记者:所以兴业在这次事件中并非受害者?你们如何把控流动性风险?
李仁杰:金融市场业务,兴业起步比较早,对市场比较敏锐,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懂得如何管理流动性风险。我们随时都掌握得到全行全盘的资产错配和流动性的状况,至今从未出现过支付困难的情况。
首先,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宏观分析的团队,对宏观政策能做到前瞻判断;第二,我们有机制,可以灵活地对资产负债、业务节奏做出安排、调整;第三,我们内部的调控系统是相对比较先进、成熟的,主要通过内部的FTP,引导内部转移定价和外部报价,司库管理职能归属总行计划财务部,跟金融市场、企业金融、零售银行三大条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传导机制,能把市场的变化及时传导到兴业银行的整个体系,对市场的反应是比较高效的。
财新记者:有人说这次“钱荒”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抢夺流动性的一次预演,且利率市场化可能对兴业这样对资金价格比较敏感的银行影响较大。你怎么看?
李仁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后,从长远看,不单是兴业,整个银行业都将面临息差缩窄的现实。
从现有的兴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来看,我们的优势是实行市场化利率定价的业务比重相对较大,利率已经比较市场化了,并且积累了一些市场化利率定价的经验和灵活的管理机制。第二,兴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新兴业务已经预见了今后市场化的需求、方向和趋势,做了一些提前布局。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负债结构中财政性存款的比重小,所以今后财政存款市场化对我们的影响就很有限。第三,一个国家在特定的时期,息差、利差是客观存在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整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供需关系的影响等。比如美国完全利率市场化了,但美国有些银行的利差仍然非常高。
息差缩窄必然推动银行不再过分依赖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必须大力开拓中间业务等其他新兴业务。同时,也要求银行具备更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定价能力。因此,这些年我行在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建设有效的风险识别系统和定价系统、培养和引进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方面加大了投入。并且在提高全行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客户忠诚度,加强中间业务发展方面下大力气。我们很有信心去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到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