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高层声音 >> 正文内容

阎庆民: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GDP增长7.6%,CPI涨幅2.4%,主要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但仍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国际方面看,主要面临三大压力:一是部分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的压力。目前,美国财政赤字1.1万亿美元,正逼近3%的警戒线;政府债务总规模16.1万亿美元,已达到GDP的101%,与16.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非常接近。欧元区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94%。日本政府债务高达GDP的237%,再创新高。二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增长率1.8%,明显低于预期;欧元区GDP环比下降0.2%,连续6个季度下降;日本经济正增长的可持续性仍很不确定。三是新兴经济体增速总体趋慢的压力。新兴经济体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加之部分经济体物价涨幅较高,存在滞胀风险。从国内看,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进出口增速下滑的挑战。二季度外贸增速开始下滑,到6月份已降至-2%。二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挑战。二季度末,所有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仅78.6%,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三是消费增长制约较多的挑战。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影响住行消费升级的因素较多,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多发,消费提升空间受阻。

  下半年,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市场监管,改善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货币、财政、产业和监管政策的协同作用,重点要抓好“四个继续”。

  一是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管住货币信贷总量。当前,我国社会资金总体充裕,主要问题是资金分布结构不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匆忙放松,也不宜盲目收紧。关键是整合资源、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社会和市场预期,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主要应做到“两个积极”:一要积极落实年初预定的货币信贷投放目标。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的关系,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努力实现全年M2增长13%左右、物价涨幅控制在3.5%左右的预定目标;二要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当前,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企业融资结构难以优化,已经成为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分散金融风险的重要制约因素。下一步,要优化资本市场制度安排,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各层次资本市场均衡发展。同时,稳步扩大公司(企业)债、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

  二是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好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努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目标。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方面,具有更好的长期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要坚持“两多两重”,用好这两大政策。一要多用财政政策,重点做好供给方管理。要积极利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担保增信、税收优惠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源投入到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需要的领域中去;同时,杜绝财政资金投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领域,防止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造成无效供给,以供给管理推进结构优化和经济良性循环。二要多用产业政策,重点强制转移淘汰过剩产能。尽快完善关于过剩产能界定和划型的产业指导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完善并落实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差别化信贷政策。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引导政策,完善正向激励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及时将产业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增强按照产业发展方向配置金融资源的内生动力,重点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和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

  三是继续探索完善监管政策,发挥好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结构日趋复杂,需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包括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等各类市场监管政策)的协同性。为此,要切实做到“两个用好”。一要用好监管政策培育微观基础。要健全完善市场监管制度机制,严肃执行监管规则,树立监管权威,建立良好的市场约束机制,督促微观经济主体规范市场行为、提振市场品牌形象、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就银行业而言,要积极探索优化分类监管机制,改进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和监管考核体系,督促引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市场定位,科学合理布局,实施差异化竞争,增强特色化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层次多元、功能互补的银行业服务体系,为实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良好的微观金融基础。二要用好监管政策弥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工具的不足。随着微观经济主体资金来源多元化和金融需求多样化,传统的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工具的功能效用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改变。而经济金融全球化带来的资金全球流动性加快等问题,也可能对这些传统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此次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表明,监管政策具有宏观调控效应。因此,要拓展宏观调控政策的内涵及边界,积极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充分挖掘逆周期资本、动态拨备、杠杆率、流动性要求等监管工具的宏观政策效应,不断丰富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同时,要逐步将监管政策纳入宏观政策组合之中,不断增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之间的配合协调,使监管政策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有益补充,避免政策重叠,防止政策“打架”。

  四是继续守住底线,统筹好加强金融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金融创新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的重要抓手,防范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二者不可偏废,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这一根本目标,真正做到“双促进”、“双加强”。现阶段,关键要坚持好“两个增强”。一要增强应对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有效性。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过去高速增长中的“水分”要被挤出,一批投资效率不高、市场形势判断不准的企业和项目所隐藏的风险会浮出水面。许多企业和行业都要面临蜕变涅槃的考验,落后产能、过剩产能更要直面被淘汰、改造的命运。实体经济的阵痛必然会反映到金融领域中来,过去一段时间银行业不良资产持续增加便是明证。金融行业要强化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风险识别、监测、防控和处置能力,提高风险管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对经济调整转型带来的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二要增强金融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体经济的调整转型必然要求金融业随之转型升级,大力加强金融创新,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机构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真实需求的根本导向,坚持改善金融服务、降低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效率的主要目标,不断加强金融业态创新、组织体系创新、业务产品创新、盈利模式创新。监管部门要切实发挥好对金融创新的引导和规范功能,敏锐甄别各类金融创新的真实动机和行为实质,防范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以金融业自身逐利为目的的过度“创新”,防范以规避监管、隐匿风险为目的的虚假“创新”,及时制止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形成自我循环,不断消除监管套利空间,积极推动科学创新、有序创新。

  作者简介

  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研究员,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任职,现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华融资产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和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指导老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改革、银行监管、金融市场和货币信贷等,在《金融研究》、《改革》、《管理世界》、《财经科学》等国家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学术专著7部。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