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0日
受市场传闻及担忧政策收紧影响,9日国内商品市场开盘后大跳水,其中橡胶、沪锌和棕榈油等一度触及跌停,并拖累股市走低。尽管随后多数品种有所回升,但截至收盘商品市场全线皆绿,其中橡胶以3.76%的跌幅居首位。
国内商品市场行情明显影响外盘走势,伦敦期铜、期锌及芝加哥豆类期货等品种均出现下跌。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当日国内商品期货持仓骤降近80万手,较8日减少约8.03%。按照商品期货市场保证金1200亿元估算,流失资金约100亿元。
沪深股市小幅高开后震荡整理,临近早盘收盘,两市迅速回落。当天上证综指收报2656.35点,下跌1.44%;深证成指收报11465.3点,下跌2.20%。
业内人士认为,商品市场大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市场传闻某从事橡胶期货交易的客户因不当行为遭到监管部门调查,在商品市场上引发了过度连锁反应,促使获利多头纷纷平仓出局;另一方面,市场普遍预计8月份CPI将再创年内新高,通胀压力增大,担忧政策收紧。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大跌的原因还有,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四家交易所正在酝酿一项“新政”,即对大户申报制度予以统一。凡是通过四家交易所进行期货交易的大户,其持仓和交易的关联账户,须集中统一向交易所报备,“合四为一”。
关于某橡胶期货客户受调查的传闻盘后已得到澄清。浙江大地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公司经营一切正常,迄今未收到监管部门、交易所对其涉及商品期货交易的任何书面或口头调查通知。
分析人士认为,处于高位的商品市场风险逐渐增大,投资者心态日趋谨慎,9日盘中瞬间大跌是多头脆弱心态的反映。近期商品市场、股票市场行情可能由上涨转为剧烈震荡。
“查庄”谣言引发商品“地震”
李中秋
□本报记者 李中秋
国内商品期货市场9月9日遭遇重创,23个期货品种全线下挫。其中,铜、铝、锌、天然橡胶等工业品期货更是惊现盘中“三分钟跌停”。盘面显示,资金大规模撤退迹象明显,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持仓大幅下降,当日累计减仓近80万手。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大跌源于期货分析师在互联网上互传的一条谣言:称某期货品种大户持仓被监管部门调查。但经记者从权威渠道证实,消息纯属谣言。
惊现“三分钟跌停”
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的投资者9日经历惊险一幕,9点24分至9点27分,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品种中,除了黄金以外均出现“断崖式下跌”,短短3分钟内,上海期货交易所铜、铝、锌、天然橡胶等品种直奔跌停,其中,沪铜期三分钟内跌去了1500元/吨。不过,跌停板仅仅是昙花一现,各品种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拉起,之后平缓波动直至收市。
全线下跌,成为当日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特征之一。根据文华财经商品期货指数涨跌排名,上海天然橡胶期货以3.79%的跌幅位居跌幅榜首位,其主力合约1101下跌3.76%,报收于25445元/吨;上海期锌位居跌幅第二位,期锌指数跌幅为2.34%,主力合约1012下跌415元或2.29%,至17680元/吨报收。相比之下,大连和郑州农产品期货跌幅较小,大部分品种介于1%-1.5%的跌幅之间。
持仓大幅下降是商品期市的又一特征。三大期货交易所23个上市品种集体减仓。根据中国证券报的统计,当日国内期市累计减仓达79.46万手,较前一个交易日大幅下降8.03%,其中,上期所减仓322592手,大商所减仓375976手,郑商所减仓96090手。根据商品期货保证金1200亿元估算,大约有100亿元资金紧急撤离。
谣言引发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9日国内商品期货的集体下挫,特别是盘中三分钟跌停,主要是由一则谣言引起的。当日,一个期货分析师群内论坛中传出谣言称,浙江大地期货公司某大户在橡胶期货上坐庄被证监会调查,其有六万手多单分散在约十家期货公司,并联合现货市场操控市场,该消息引发市场投机力量撤退,造成市场跳水。
事实上,商品市场的盘中暴跌并不是单独由某个国内商品期货品种引起的,至于天然橡胶期货跌幅居前则事出有因。根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的观察,率先跳水的是伦铜电子盘交易,9点08分,伦铜亚洲电子盘开始跳水,报价由7680美元/吨,一路跌至9点27分的7530美元/吨,短短19分钟内,伦铜跌去了150美元/吨;而天然橡胶、铜等期货品种的跳水时间是9点24分。
就焦点品种天然橡胶期货而言,基本面状况依然良好。现货市场方面传来消息,近期农垦报价仍在26000元/吨之上,市场“无胶可卖”,这一点,从9月合约基本不跌也可以看出。业内人士介绍,天胶期货大幅下挫,除了谣言本身,还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期价近期涨幅过大,两个多月已单边上扬30%,自身也有调整的需求;与此同时,欧美拟对中国轮胎征收5年期22%的进口关税,对胶市也构成利空。
此外,天然橡胶多头大规模撤逃更是无稽之谈。上期所持仓数据显示,天胶主力合约1101多头持仓第一位浙江大地期货当日减仓仅为772手。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商品大幅上扬导致一些资金一路踏空,并不排除一些别有用心的资金,利用网络谣言打压期价而达到趁势建仓的目的。
“9·9”大跌的背后
李中秋
□本报记者 李中秋
一则网络传言引发了国内商品期市的“大地震”:9日开盘后,一个期货分析师群内论坛上传出,称浙江大地期货公司某大户在橡胶期货上坐庄被证监会调查,其有六万手多单分散在约十家期货公司。此传闻令期、股市场遭遇打压,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资金更是大规模撤离,商品期市全线重挫。
中国证券报记者先后致电相关监管机构、交易所、以及大地期货有关负责人,得到权威人士的答复:“纯属谣传”。收盘后,浙江大地期货公司在其网站上发布澄清公告。公告称,“我公司经营正常,迄今未收到监管部门、交易所对我公司涉及商品期货交易的任何书面或口头调查通知。”同时,大地期货善意提醒广大投资者,不要以谣言作为投资判断的依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事实上,如果单个品种遭遇调查,肯定不会殃及其他商品期货,更不会导致资金的撤离。从这个层面分析,投资者也基本可以判断上述传言的真伪。
那么,商品市场“地震”背后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四家交易所正在酝酿一项措施即:对大户申报制度予以统一,凡是通过四家交易所进行期货交易的,其持仓和交易的关联账户须集中统一向交易所报备,“合四为一”。
如此一来,大额资金要想通过分仓操作,在期货市场操纵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大户的持仓数据将更加清晰地暴露在监管部门面前;另一方面,一旦这些大户有瞒而不报行为,即可认定其有操纵价格或内幕交易嫌疑。
据透露,该项新政有望近期出台。在一项新的政策面前,一些大户资金需要对仓位进行调整。而利用利空谣言的打压,达到调整仓位的目的,也是一种常用手段。
传言起 资金逃
□通联期货 施海
一条利空传闻引发空方主力逢高拦截,并导致投机多头资金大量斩仓、认赔出局。9月9日国内期市价格重挫、持仓大幅缩减,弱势特征尽显。
9日盘后数据显示,三大商品期货市场总持仓量大幅减少79万余手至910万余手,减幅达到8.03%。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分别缩减32万余手、37万余手和9万余手,减幅分别为9.6%、9.78%和3.57%。与此同时,中金所股指期货持仓量缩减2千余手至3.2万余手,减幅为6.09%。
分品种看,绝对量减少明显的有:螺纹钢减仓13.9万余手、豆粕减仓10.6万余手、豆油减仓8.8万余手、聚乙烯减仓8万余手、锌减仓7万余手、PTA减仓5.9万余手、天胶减仓5万余手。相对减幅较大的则依次是:聚乙烯减仓24.06%、PTA减仓14.6%、燃料油减仓14.25%、天胶减仓12.56%、锌减仓12.55%、黄金减仓11.82%、豆油减仓11.74%、棕榈油减仓11.51%等。
除豆类品种外,能源化工和金属品种成为9日资金平仓的重点品种,其原因是上述品种涨幅较大,投资投机氛围较重,引发空方沉重打压,加大多头投机资金平仓力度所致。
展望后市,虽然短线深幅回调可能延续,但中长期看,适度回调有利于商品延续涨势,在商品供需关系逐渐偏向利多、全球经济复苏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商品中期上涨空间有望拓展,投资者操作上低位杀跌宜谨慎。
商品走势将回归原有节奏
东证期货研究所
□东证期货研究所
以目前的经济形势看,商品市场9日的大跌难成常态。接下来,传言终将散去,商品走势也将回归其原有节奏。为此,我们不妨以“抽丝剥茧”式的思维来对主要品种做分析。
橡胶:9日的下跌可以说是此前众多利空消息的集中爆发,后市极有可能出现持续的下跌。综合看,沪胶自7月初开始的上涨行情目前已遭遇阻力,后期将维持高位震荡走势。
塑料:全球原油供需仍呈现供大于需求的局面,因此下半年大幅走高的可能性较低,整体上将维持在70-85美元/桶区间震荡格局。原油的这种震荡格局对于塑料走势指引将表现为相对弱势。从塑料自身基本面看,9月份国产量供应压力逐步增加而消费缺乏新的增长点,因此预计塑料行情将保持震荡格局,区间为10200-10700元/吨,短期在急速下挫之后或有技术性的反弹修复。
白糖:目前糖价持续上涨主要是受市场供给偏紧预期提振,考虑到目前产区库存偏紧的现状,现货价格依然坚挺。再加上国庆、中秋双节前的补库需求,无形中会将库存偏低的现状上升到缺糖的心理预期。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会强化买方备货的意愿。这一切导致目前糖价处于高位,下行空间相对有限。
豆油:从历史上看,每年的9月份农产品市场由于季节性因素都会出现一波回调走势,今年也不例外,但中秋、国庆双节的来临有望为其价格的上涨重新打开空间。长期来看,目前豆油价格还不到其历史最高值的50%,在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未来油脂包括豆油价格震荡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大豆/玉米:9日全线下挫属系统性风险,较难规避。目前大豆玉米基本面无明显变化,市场正在等待10日晚USDA月度供需报告的指引。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已开始炒作早霜天气,若早霜严重,或将对行情产生看多支撑,故关注大豆1105合约3980元支撑、4100元处压力;玉米1105合约2000-2020元区间支撑、2050元处压力。
金属:金属价格的泡沫终于被有所挤压,前期累积的涨幅主因是投机资金的推动,而无论从宏观面还是供需面都得不到太多的支持。
反观基本面,隔夜(8日)外围市场整体状况相对稳定,难以对国内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国内现货市场,有色金属近期成交皆不顺畅,前期涨幅根本未得到现货端确认,贴水幅度一直保持,而黑色金属价格的迅猛上涨,也主要是因节能减排题材炒作所致,上涨的持续性难以得到保证。加之国内宏观经济实际上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地产调控以及CPI的冲高皆是利空因素,因此预计后市仍有向下修正的需求。从多头大幅减仓来看,短期市场需要一个休整观望期来平复一定恐慌心理,预计市场将以震荡整理态势出现。
话语权≠定价权
胡东林
□本报记者 胡东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往总是唯外盘马首是瞻的国内期货市场,在最近的一段时期里却频频领先于国际市场。这一现象的背后,能给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呢?
毋庸置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很多投资者不得不重视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商品消费大国,其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全球主要商品价格。举个简单的例子,芝加哥交易所的领导一般都不让中国人到交易大厅参观,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如果看到中国人在那,包括大豆、小麦在内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很可能就会立刻出现波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商品市场上的“中国概念”威力着实不小。
然而要明确的是,国内期市行情领先外盘只能表明我们话语权的增强,而这和市场定价权依然距离甚远。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话语权跟定价权也有一定联系。但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国内期市行情领先外盘,还是“中国概念”主导商品市场行情,这些情况都是被动性质更多。一方面,内盘影响外盘更多的是电子交易中,而CBOT、COMEX等老牌交易所场内行情在大多数时间里仍指引着国内期市;另一方面,“中国概念”影响国际市场的力度和范围值得商榷。令人尴尬的是,所谓“中国概念”更多的只是依靠松散、庞杂的数量简单叠加来对商品价格形成影响,在不能形成有效规模和合力的情况下,“中国概念”难以形成中国行情,类似铁矿石谈判接连败北的情况自然难免。
从货币的角度来看,也存在难以回避的问题。我们知道,商品市场的定价机制是现货和期货共同决定的,中国在国际现货市场的参与度加大了,但期货市场的参与度却依然欠缺,这与我们的相关制度安排关系紧密。不妨设想,如果国内各主要商品需求方都能够在美国、伦敦等地方便地参与套保等交易,对世界商品价格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因为期货市场从某种角度来说,决定了商品价格的走向。
回到商品市场,内外盘孰强孰弱也跟品种自身的特征有关。一个规律就是,国外发言权大的往往是大豆、铜等进口量大的品种;国内发言权大的则是进口相对少,能自给自足的,比如玉米和小麦以及稻谷。
因此,在大宗商品定价权仍集中于欧美国家的情况下,国内期市行情领先外盘,只能表明国内期货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和活跃度日益提升,能否反映实际的需求或国际价格基本面有待观察。对市场本身而言,“中国概念”则为全球商品市场带去了更多的题材,这才是投资者所应该密切注意并寻找机会的价值所在。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