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金融业如何“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时卫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2日

    这一轮银行同业市场持续近一个月的“钱荒”,因6月24、25日A股连续暴跌而震惊全球市场,最终以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逐渐平息。

 
  事后复盘推演,如果对事件的认识还只停留在“钱荒”上,那实在太辜负了央行的良苦用心、各金融机构的担惊受怕和股民钱财的灰飞烟灭了。在市场整体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打压飞速膨胀的银行同业非标资产,打击资金“空转”,落实国务院“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要求,才是央行的真正目标。可以预计,下半年监管部门将会陆续出台压杠杆、挤泡沫的系列措施,金融业应把注意力放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上来。

  此次“钱荒”事件虽已有所缓解,但银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高杠杆、不透明等管理问题并未缓解。下半年一旦有“黑天鹅”事件出现,仍会对市场形成重大冲击,甚至向实体经济传导。庞大的金融体系表现如此脆弱,确实值得反思。

  首先,是银行经营策略总体偏激进,资金链绷得较紧。据统计,到一季度末中国金融同业资产达32万亿元,占到总资产规模的32%,较去年同期增长28%。银行同业资产杠杆率从2010年的3.6倍上升到一季度末的4.7倍。6月以来,不仅兴业、民生等股份制银行,甚至工行等大行也出现了流动性困境,而建行则发行收益率7%以上的理财产品吸收资金。银行追求盈利增长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流动性管理,对央行政策与操作变化应对不及,在“羊群效应”作用下,冲击被市场人为放大并造成恐慌,确实值得沉思。

  其次,高杠杆、期限错配和资金“空转”的风险在显现。传统观点认为,与美国影子银行所不同的是,中国影子银行中的基础资产没有被重复抵押,总体杠杆率较低。但此次事件证明并不尽然,银行同业业务具有一定的杠杆率,银行间市场一部分短期限、低风险、低收益的同业资金,经过不同机构间的反复回购和质押,最终变成了长期限、高风险、高收益的信托资产和承兑汇票等所谓“非标”资产,成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一部分。本质上这是金融机构在利用不同市场的利差进行套利,脱离了实体经济而“空转”,蕴含着较大风险,一旦某项非标资产如信托的资金链断裂,将会迅速传染到银行的表内体系。

  第三,近几年的金融发展需要反思。当年的“四万亿”一举成就了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一统江湖的地位,随着2010年央行开始控制银行信贷规模增长,监管与逃避监管的博弈就不断上演,以银行理财产品、资产池和信托计划为主要内容,构建起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并导致社会融资规模持续攀升,尾大不掉且难以压降,加剧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的泡沫化。现在已到了冷静下来总结近几年监管与规避监管经验教训的时候,格林斯潘长期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并最终酿成次贷危机已是前车之鉴,中国切不可重蹈覆辙。

  国务院提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标志着中国真正进入“去杠杆、去产能”的艰难阶段。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调整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早做储备,准备过冬。

  第一,根本是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主动简政放权,做到管放结合。特别是针对当前形势,考虑进一步压缩政府支出,主动为企业减轻税负,增强实体经济的内生发展动力。特别是要以更加市场化的机制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并购重组,缩短市场自我修复的时间。

  第二,金融监管要在“用好增量”上下功夫。首先是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控制货币增量和增速,使之保持在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相适应的水平,防止货币超发。其次是切实加强对跨市场套利资金的管理,挤泡沫,压杠杆,打击套利资金,防止资金空转,提高全社会融资与实体经济的“黏性”。此外,要前瞻性考虑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在美国去杠杆和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后,QE的退出,将带动美国利率上升和美元走强,或将导致资本的大规模回流,中国的金融体系对此应早做应对。

    第三,金融机构要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顺应经济周期变化,主动转变经营理念,把稳健经营理念落实到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坚持“现金为王”,主动修复资产负债表,把经营杠杆压下来,把资金链松下来,把扩张速度慢下来,把盈利速度降下来。在信贷结构调整上功夫,有保有控,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此外,要加强表外业务管理,并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增强资产的流动性,积极缓解风险。

  第四,加强债务管理。随着下半年去杠杆、去过剩产能的推进,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下降,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偿付能力将面临大考验,其中一些杠杆率较高、投资收益难以覆盖资金成本的项目,以及部分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将面临严重的兑付压力,并反过来冲击银行理财产品和影子银行体系。我们要对下半年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

  如果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方面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查缺补漏,固本培元,中国金融体系就能防止出现“蝴蝶效应”。我们还有时间,现在行动还来得及。(作者系北京学者)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