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证券 >> 正文内容

10%地方融资贷或变身银行不良贷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唐曜华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30日

  编者按:数据说话,胜于一切猜测和假设。当前,银行中报披露已近尾声,过去半年来市场密切关注的“银信新规”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其影响都可在中报中管窥一二。从目前已披露的情况来看,此前外界认为银信新规将涉及逾2万亿资产转表的说法,恐有夸大其词之嫌,对于银行的实际影响也相当有限;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问题,则仍然警报未除,变身不良贷款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

  证券时报记者 唐曜华

  本报讯 银行继续拉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警报。多家上市银行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仰仗地方财政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依然不低,大多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额的10%-20%。而按照此前监管部门草拟的一份指导意见,该部分贷款需划为不良贷款。

  占比最高逾20%

  各家银行披露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数据看,截至6月末,建行、中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华夏银行这7家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分别为5000多亿元、4197亿元、1682亿元、2015.53亿元、1590亿元、587亿元、755亿元(注:上述数据来源于各行公开资料,统计口径并不完全一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分别约为9.3%、8.68%、14%、21.1%、20.1%、16%、15%;此外,招行、工行两家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占比分别为10.77%、11%。

  多家上市银行按照贷款还款来源的情况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了清理和分类,从中或许可管窥上市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整体情况。

  中信银行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分为三类,其中,有稳定的现金流或还款来源的占35%、依靠土地抵押偿还贷款的占46%、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统筹还款的占比19%。兴业银行则按借款企业现金流覆盖贷款本息的情况进行分类,其中,企业自身现金流就能够完全覆盖贷款本息的贷款占比约70.5%;企业自身现金流和贷款抵质押、担保合计能够覆盖贷款本息的贷款占比约16%;企业自身现金流和财政担保合计能够覆盖贷款本息的占比约为10.5%;还需确认和落实企业自身现金流与贷款本息缺口的占比约3%。

  从上述各家上市银行的情况来看,经过上半年的清理之后,上市银行放出的依靠地方财政才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仍然不少,大多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占比达10%以上,部分甚至接近或超过20%。

  不良贷款压力或增大

  监管部门此前草拟的一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现金流及抵押物、担保价值合计不足以覆盖贷款本息120%的贷款,以及项目借款主体及担保不合规的贷款均应该划为不良贷款。

  “这两类贷款的数量和金额不在少数。”某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若按照上述标准,银行不良贷款将增加。不过,该人士表示,何种贷款应划入不良的尺度向来由银行自己掌握,相信监管部门正式出台的文件不会如此严苛。

  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则认为,即使按照上述指导意见执行,随着下半年进一步清理,该部分仰仗财政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贷款比例可能进一步降至10%以下。

  据了解,按照目前的标准,公司类贷款若出现逾期还款才会被划入不良贷款。从上市银行披露的情况来看,截至6月末,各家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产生逾期的情况较少,招行、建行、中行此类贷款的不良比率分别为0.09%、0.11%、0.07%,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深发展则表示,今年上半年尚未发生逾期贷款。

上市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一览

银行名称 截至今年6月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单位:亿元) 占总贷款比例

建行 5000 9.3%以上

工行 ―― 11%

中行 4197 8.68%

中信银行 1682 14.00%

民生银行 2015.53 21.10%

兴业银行 1590 20.10%

深发展 587 16%

华夏银行 755 15%

招商银行 ―― 10.77%

制表:唐曜华


分享: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