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6日
[导读]百盛的危机,或折射出国内百货业态的整体危机。百货没有自己的产品开发,没有产业链整合,只是一个“二房东”。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晚报记者 邵丽蓉 报道 制图 邬思蓓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百货巨头,曾经风光无限的百盛集团在2012年遭遇上市以来首度净利下滑,其“国内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百货店”头衔也被万达百货抢去。
百盛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合计销售所得款项总额为49.73亿元。其中,股东应占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27.4%。
如今,顶着净利润下降以及多家门店关闭的压力,曾在中国零售市场纵横驰骋的百盛集团似乎正在为自救而酝酿着一场变革。本月,年近七旬、隐退江湖多年的百盛创始人钟廷森高调复出,重掌百盛。他,能否给百盛带来一线转机?
外资业绩瓶颈
曾在中国零售市场上纵横驰骋的百盛集团,如今的业绩不容乐观。
近日,根据百盛集团公告,年近七旬的钟廷森于上月的最后一天重掌百盛。随后,贵阳鲜花店正式关闭,再加上去年7月关闭的上海虹桥店和贵阳金凤凰店,百盛已在一年之内连关三店。
钟廷森将如何带领百盛脱困,目前虽然还没有任何消息,但业界传言,从种种迹象来看,百盛中国区门店将面临大调整,很有可能从目前的零售转变为打造更高端的城市综合体购物地标。钟廷森首先开刀的,是中国区的中小型百货店,未来他将在全国范围内对更多的门店进行调整,包括关闭一些旧门店,新开一些新门店,同时对零售百货的业态也将重新组合。
据悉,百盛百货由金狮集团于1987年创立,是马来西亚最大、最成功的零售连锁集团。在中国的过去十几年中,百盛同样光彩耀人。头顶“外资第一店”的光环,百盛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驻中国零售业市场,定位高档消费群体,在北京复内大街开设首家百货店,之后长时间盘踞国内百货门店数第一的宝座。而如今,在中国经历近20年鼎盛期的百盛业绩下滑,走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
“租金成本上涨、业界竞争激烈、品牌专卖店崛起、电商网购威胁,多方合力导致百货业零售业绩下滑之势不可避免。 ”零售行业分析师齐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百盛同时还存在着门店选址不当、门店面积偏小以及物业结构不合理等种种问题。对此,关闭门店以减少亏损是其当前的无奈之举。在齐辉看来,百盛当年定位高端群体的战略颇为成功,但十多年过去了,百盛的业态没有与时俱进,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导致其盈利能力大减。
目前已关闭的三家门店经营面积均在1万~2万平方米,属于中小型门店。未来,百盛有可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门店,因为1万~2万平方米的门店改造意义不大。记者同时了解到,百盛在上海的三家门店中,以淮海店的生意最好,虽然淮海店的面积经过近期装修扩建后,仍然不足3万平方米,但不会成为百盛门店调整的对象。
零售业专家林财添认为,在百盛入华之初,由于知名品牌数量有限,百货企业的门店多在1万平方米左右。而现在,小型门店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当环境可以容纳大型门店时,这些当年赚钱的小型门店已经成为包袱。它们品牌容纳度有限,导致品牌重叠性过高,做不到差异化,注定将被市场淘汰。
年报不容乐观
2013年2月,百盛发布2012年年度财报,业绩下滑的迹象开始显现。2012年,百盛销售额为17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同店销售增长0.4%,但净利下降24.2%,由2011年的11.23亿元跌至8.5亿元;毛利率为18.1%,较2011年下跌0.4个百分点;经营利润11.22亿元,同比大跌25.6%,为百盛上市8年以来首次利润下跌,且经营利润跌至2008年以来最低水平。此外,原定在2012年开设的7家新店,有3家延期开张。为此,国泰君安削减了对百盛2012至2014财年每股盈利预测。
今年一季度,百盛的业绩更是不容乐观,一季度同店销售、毛利率等纷纷下降。该季度合计销售所得款项总额为49.73亿元,其中股东应占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27.4%。同店销售按年下跌2.8%,令销售所得总额仅增长2.1%。佣金率降至17.3%,营运开支则大增14.9%。管理层下调今年同店销售增长目标至3%,销售所得总额增长预测下调至10%。因此,调研机构下调其2013年~2015年纯利预测20%~25%。
在一季度49.7亿元的销售额中,时装与服装类别占到总销售额的47.2%,化妆品与配饰类则占到42.1%,另有4.4%的零售额来自家居用品与电器,余下约6.3%由食品和鲜货贡献。从财报可以看出,百盛的业态组合方式与十年前几乎没有变化,在餐饮、娱乐和休闲等体验型消费项目上并无扩张。
反观与百盛同时期进入中国市场的百货店,如新世界百货等,这些年均已做出明确的调整,一直在增加餐饮、休闲业态的比例。再如上海多家新开的大型购物中心,也大大提升了娱乐、休闲、餐饮区的比例,而降低百货商品比例。如此对比,百盛的衰退是在情理之中。
传奇人物救场
钟廷森绝对算得上是执掌财富的传奇人物。在他的财富故事里,他所控制的商业帝国金狮集团是核心,所涉领域包括钢铁业、车辆、轮胎业、电脑业、百货、房地产、纸浆与纸张、种植业等,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其身家估计达180亿元,2007年晋身马来西亚十大富豪。
钟廷森是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祖籍潮州。 19岁,在吉隆坡公教中学毕业后,他加入父亲在新加坡创立的德昌铁厂。他的家族生意,也包括生产轮胎翻新和家具产品使用的混炼胶生意。28岁,他选择在印尼市场冒险创业,与人合股设立钢铁厂,在短短数年稳定业务后,即返国接管家族生意。为配合家族在新加坡业务的向外拓展,他将父亲创办的德兴制造公司、德昌制造公司及金狮金属制造公司合并,改名为金狮(私人)有限公司,他本人出任集团董事长,人称“钢铁大王”。公司的主营钢铁占马来西亚钢铁总产量的70%,成为钢铁行业的翘楚,在当地收获了“钢铁大王”的美誉。
在只有2000多万人口的马来西亚,钟家的钢铁业做到了最大。但钟廷森很快认识到了他的瓶颈,转而拓展其它商业领域。机遇源于1986~1988年间马来西亚的经济低迷。在那个马来西亚经济最不景气年份,商人们都采取保守战略,每个人都在观望,不敢出手,钟廷森却认为这是最好的出击时机,百盛正是在那时收购的。
当时马来西亚的多家超级百货市场倒闭,百货业陷入财务困境,钟廷森只花了相当于3000万元人民币,就收购了周转困难的英保良控股集团和友谊商店,易名“百盛”。他再投资1亿元人民币,这几十家公司被盘活,成为马来西亚的“百货大王”。
当时,他利用钢铁生意中赚到的雄厚资金,不断地收购、合并许多倒闭的公司,金狮最终成为横跨钢铁业、百货、种植、金融、贸易、保险、证券、轮胎、房地产等多领域的商业集团。他甚至还曾有机会成为海尔、康师傅的股东。
在中国,除拥有过百家百盛百货之外,在最鼎盛时期,钟家曾拥有12家啤酒厂,以约180万吨的产能居首;还曾拥有三家摩托车厂,以300万辆的产能占据整个中国市场份额的25%~30%。钟廷森因此成为仅次于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并在其之后在中国投资最大的马来西亚华商。
当然,钟廷森的金狮帝国也曾遭遇危机。1997年经济风暴时期,马币与其他东南亚货币遭狙击狂贬,导致金狮集团蒙受12亿令吉的外汇亏损,债权银行回收提供的18亿令吉信贷便利,使金狮一夜之间山河变色,成为继国内上市公司玲珑后,第二大负债公司,倩台高筑100亿令吉。但是,凭着过人的商业智慧,钟廷森大刀阔斧地整顿并重组了其中大约59亿债务,再战商场。
目前,金狮集团分别在新加坡和吉隆坡上市,而其集团拥有高达320间公司和关系企业,其家族共持有1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百盛集团自2005年11月在香港上市。同年,钟廷森的侄子钟荣俊接任百盛执行董事并连任至今,钟廷森则退居幕后,任非执行董事。
百货面临大考
百盛的危机,或折射出国内百货业态的整体危机。据悉,我国百货店大部分是以向商户收取租金(保底+扣点)的形式来经营的,国内称之为“联营”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百货没有自己的产品开发,没有产业链整合,只是一个“二房东”。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华泰证券的一份研报称,联营模式已成为资本市场和实业批判国内百货业态的众矢之的。联营模式的核心在于,百货公司将商品和品牌经营对外转移,而将经营重心更多地专注于选址、建店、招商等前市场阶段,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对品牌商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而当零售业态不断演进,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的时候,上游供应商可选择的零售渠道更加丰富。在此背景下,百货公司面对上游的议价能力渐趋下降。
“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百货业的经营模式,百货店应该将品牌进行自营。目前,国内百货业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是没有想到改变,只是要跨出这一步十分艰难。因为长期以来的经营习惯,重大转型的风险,加上全球采购队伍的组建、全球市场采购的前期巨大投入,还要打通全球物流和进出口、贸易关税各个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国内百货巨头在这方面正处于探索期。”不过,齐辉表示, 2012年以来,太平洋百货、上海第一百货等知名百货商场相继关门,这些负面消息正在加大对百货高管们的“刺激”力度。百货业近年内一定会出现一批转型先锋,不知道百盛会不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