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证券 >> 正文内容

上半年净利降四成中国一重业绩首秀爆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5日

  作为我国国内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今年2月刚上市的中国一重(601106.SH)盈利能力曾被市场普遍看好。不过,在行业景气度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上市才半年之久的中国一重业绩首秀却以同比下降40%而大爆冷门。

  “今年中报业绩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国信证券分析师余爱斌指出。“今年上半年,公司冶金设备收入同比下滑69%,拖累了公司业绩。”

  2010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冶金设备仅完成7.09亿元的销售收入,而去年同期的数据则为22.56亿元,其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也从去年同期的55.33%大幅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3.89%。

  受此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国一重分别完成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3.14 亿元、3.75亿元、3亿元,对应去年上半年的数据分别为3.8亿元、6.54亿元和5.04亿元,同比降幅达17.2%、42.63%和40.41%。

  此外,每股收益也从去年同期的0.11元降至报告期末的0.05元,大幅下挫了54.55%。

  就二级市场走势而言,中国一重股价除了在今年6月一度重上5.7元的发行价以外,其他时间仍处在破发状态。截至24日收盘,中国一重收报5.42元,较发行价仍折价5%。

  冶金设备收入大降成“罪魁”

  从收入构成来看,公司冶金设备收入的占比已经是连年下降。此前,冶金设备收入在2009年的占比为45.35%,但较2008年的66.62%的比重已显著下降。“预计短期内冶金设备销售收入仍将制约公司业绩的增速。”余爱斌称。

  此前,冶金成套设备销售收入是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其在2008 年的利润贡献占比一度高达67.8%,但2009年受钢铁行业的影响下降为 43.5%,当年贡献的营业毛利为11.7亿元。

  本报记者注意到,2009年上半年公司仅新签冶金设备仅2亿元,由此造成今年冶金设备业绩下滑严重,不仅收入下滑69%,毛利率也由于产能利用率的下降从28%下降到22%。

  宏源证券分析师杜朴认为,新接订单是判断长订单公司景气度、决定公司估值水平的主要依据。通常情况下,由于公司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一般是用预收款项来估计公司的订单情况。

  中国一重当天发布的重大合同提示性公告称,公司冶金成套产品订单今年呈恢复性增长,1-8月新签该类订单35亿元,为去年全年同类产品合同的2.12倍;而且近期公司还与奥钢联(VAI)合作,签订出口巴西 4300mm双机架宽厚板轧机订货合同,订单金额约合人民币4亿元。

  但奇怪的是,尽管公司冶金成套产品订单今年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在公司上半年的期末预收账款里却并没有得到体现。其半年报披露,公司期末预收账款金额与期初数相比还有所下降,从期初的21.93亿元下降至报告期末的19.77亿元。

  东方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周凤武则表示,公司2007年新签订单达到历史最高,2009年受下游钢铁行业的影响新签订单数量急剧下滑,同时占比也在不断下降,随着国内钢铁市场的总量和结构调整,预计公司未来冶金设备业务所占比例将逐步下降。

  下半年业绩先抑后扬?

  对于全年业绩,余爱斌分析认为,“尽管上半年业绩同比出现下滑,但公司全年业绩仍有望比去年增长20%左右。因为公司业绩受季节性因素影响非常大,下半年才是产品的交付高峰期。”

  东方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周凤武称,在中国一重的收入构成当中,目前重型压力容器、大型铸锻件以及核电设备等新重要支柱业务增长快速。上述三项主营业务2009年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3.42%、76.30%和483.75%,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达到23.38%、23.27%和2.38%,合计占比达49.03%,而2008年这个比例仅为24.29%。

  “从近两年新签订单情况看, 2009年受钢铁行业限制新增产能的影响,公司冶金成套设备新签订单显著下降,而核能设备则异军突起出现爆发性增长。”周凤武表示。

  本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公司重型压力容器、大型铸锻件、核能设备的销售占比分别从去年同期的18.42%、18.90%、0.43%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27.32%、28.60%、10.72%,实现销售收入81109.31万元、84901.82万元和31825.69万元。

  宏源证券分析师杜朴表示,从公司新接订单规模来看,2010年新接订单规模确认公司处于高景气水平。

  截至2010年中期,公司在手订单170亿,其中核电订单65-70亿,占比达到40%。公司今年订单显著高于2009年的95亿水平,接近景气度最高的2008年的172亿。不过,由于公司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预计今年的订单将主要增厚明年收入。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