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4日
本报记者夏晓
不追求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不设国有股比例限制,一个个过去改革的“禁区”被突破;向央企靠拢,与战略投资者联姻,在体制与机制创新中,江西实现了国企爆发力的集中释放。
改革激发活力
如果没有改革,有着60年历史的江西建工集团——全省唯一的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可能早就破产而不复存在了。
“按照优劣分离的原则,以组织优势企业、优质资产、优秀人才重点突围的思路推进改革改制工作,妥善处理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卸掉包袱,减轻负担,精干队伍,职工安置率达95%以上。”
对于这场改革,李梅有着直观的感受:“2001年,我的工资是300多元,2008年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我的工资是800多元,到了2009年,提高到了1000多元,而现在,月薪上万元。”李梅目前是江西建工集团二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她对记者说,在江西建工集团十几年,从普通职工到部门主管,从连年亏损到发展壮大,企业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员工的工资待遇上,还体现在归属感。
从2008年以前的连续13年亏损到2011年扭亏并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江西建工集团仅用了三年时间。2012年,江西建工集团新签合同额364亿元,营业收入154.6亿元,提前三年基本实现了集团“十二五”规划的目标。
市场倒逼动力
改革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国企必须自己“下海游泳”。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拿项目、不亏损、增效益,技术、装备就不能比别人差,甚至要比别人强,这都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江中集团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靠的就是拥有两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生态环境最优的生产制造基地等。
曾经是江西中医学院校办企业的江中集团,拥有42年中药科研与生产历史,在业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中江中草珊瑚含片、江中健胃消食片、初元等品牌家喻户晓,江中草珊瑚含片是全国第一个销量过亿元的中药OTC产品。近年来,江中集团研发了一批批新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如参灵草、初元均衡蛋白质营养粉等。
省国资委主任陈德勤告诉记者,通过改革,一批负担沉重的国有企业卸下包袱,轻装前行,企业已自觉建立市场倒逼机制,即以市场的压力来促进管理体系的迅速改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据统计,全省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共化解企业不良债务51.2亿元,剥离企业自办中小学校228所、医疗机构144所,移交社区456个。改革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机制增强实力
十年蜕变,浴火重生。不少国企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等多种方式,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打破了关闭停产的困局,盘活了资产,激活了生产要素,焕发了青春。
2012年,全省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税费贡献均比2004年翻倍乃至数倍。十年来,省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作为我省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较好地发挥了排头兵作用,特别是在全省工业支柱产业、千亿元产业中始终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省属国有经济带动和促进了以鹰潭为中心的铜产业、以赣州为中心的钨和稀土产业、以南昌为中心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以宜春为中心的锂电产业等几大产业带。
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先后开工建成新钢300万吨薄板工程、江铜30万吨铜冶炼、江钨集团新型合金材料、煤炭集团石上井煤矿建设、丰电二期2台66万千万机组工程等重大项目,国企综合实力因此大幅提升。
在推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重组和再融资方面,省国资委先后完成江西纸业、九江化纤、江西水泥、安源股份等企业的重组解困,维护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推进优质上市公司再融资,既实现了母体核心资产的整体上市,促进了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又获得了大量急需的资金。到去年底,我省出资监管企业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超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