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证券 >> 正文内容

警惕基金投资的“心理账户”效应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李小天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4日

 □兴业全球基金 李小天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而且已经花了200元买好了票,但是就在你马上就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这个时候去看音乐会意味着你需要再花200元买一张门票。你会不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呢?换种情况,如果你丢的是价值200元的电话卡,你又会如何决策?

 心理实验数据表明,在前一种情况,大多数人回答说不去了;但后一种情况却有很多人表示仍然会去。显然这两个决定之前存在着非理性的成分,因为无论丢的是门票还是电话卡,价值都相当于200元,而且无论你去不去听音乐会,都无法回收丢掉的200元价值,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200元的门票或电话卡已经属于“沉没成本”,不应计入决策考虑范畴之内。

 但心理上却很难说服自己。在内心中,人们总倾向于将金钱分门别类的分账管理,且习惯于将“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本来衡量决策的后果,对于他们来说,电话卡和门票隶属不同的“心理账户”,因而,丢失了价值200元的门票后,人们本能地将听音乐会的成本计算为400元。这一现象正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所提出的“心理账户”概念。

 这种奇特的“心理账户”效应在基金投资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将“抛售掉的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亏损”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因而,许多投资者被套以后就失去理性操作的能力,甚至放弃操作。

 另外一种基金投资的“心理账户”现象,就是把不同的投资列入不同的账户中去,比如,把A基金和B基金的亏损和盈余严格分开,独立核算,并且由于“得到10元钱的快乐远低于失去10元钱的痛苦”规律,总是那些亏了的基金更让人不忍放手。就像2008年底在北京的一次金融博览会上我遇到的一位客户。他抱怨在他的基金组合中有一只基金的表现非常差,远远低于其他基金的表现。最终他得到的结论是:“等这只基金一解套,我就立刻把它赎回换成其他基金!”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理性的决定。因为在过去三年的时间内,跑得最好的股票型基金和最差的基金的净值差距超过了50%(数据来自wind资讯)。因为基金亏钱而决定死守该基金直至解套,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对跑的差的基金的一种奖励。因而在投资中,遵循理性经济法则,警惕“心理账户”的消极影响,也是“长跑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享: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