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
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也不断在改革中寻求创新。然而,关于国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一直受到外界的普遍争议。
近一段时间,关于国企“乱象”问题又再一次暴露在公众面前。日前,中国铁建因为2012年年报中出现了8.37亿元“业务招待费”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关于国企天量招待费,并非中国铁建一家。据新京报报道,在2012年的中国上市公司年报中,17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业务招待费,共计133亿元。其中,招待费排名前十的均为国企,这十家上市公司去年用于吃喝应酬的费用共计29.07亿元。其中,上海建工和葛洲坝的招待费超过了年利润11%。
中投顾问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企业根据业务的需要,支出一部分业务招待费实属正常,合理合法。相比民企,国企享受着资源、政策等优惠,理应实现更高业绩,相关费用也应该更低。但事实却相反,国企扣除优惠、补贴后,业绩让人不敢恭维,巨额的业务招待费说明国企在成本控制、效应提升方面并不得力,甚至可能出现了部分利益输送的问题。
另据媒体报道,中铁建向媒体发来情况说明,回应8.37亿招待费问题。他们表示,招待费确实偏高,力争2013年业务招待费比上年下降10%以上,今年招待费力争至少降到7.5亿元左右。
蔡建明认为,降低招待费用单靠企业自身并不能有效地实施,关键是要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这不但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本义务,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各界对国企费用支出进行有效的监督。
“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在天量招待费余音未散,审计署日前公布了10户中央企业2011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和3家银行2011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这份审计涉及到电信、航空运输、电力等领域。此次审计发现,对未批先建工程违规超过了600亿元,另外,企业为员工买健身卡、违规放贷、违反程序操作等现象依然存在。
前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接受经济之声天下公司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应该比上市公司更公开、透明。”
近几年,虽然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关于国有企业所存在的“缺点”也一直伴随其左右。或许,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任何一家企业都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
但是,国有企业属于国家所有,因此也是全民所有。在天量招待费问题上,对于外界民众来说,一个企业的招待费上亿元,似乎庞大得让民众有些无法接受。关于企业招待费怎么花的、如何花的等一系列需要公开透明的问题似乎民众并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紧接着,审计署审计出的违规项目、以各种名义发放福利的问题再一次曝光在公众面前。
国有企业身上所患的病,似乎年年治,年年犯。人们不禁要问,国企“病”缘何难“治愈”?它的“病根”到底在哪里?
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张乐认为,国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当中,一直充当“老大哥”的角色。其政府色彩一直没有褪去,反而受到政府与银行的青睐。一方面,国企是中央与地方战略的实施者,甚至是财税大户,关系到国家及地方发展规划与实施;另一方面,国企是“长子”,受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各种照顾,给予了各种政策之便利。二者之间有不尽的利益关系,国企正是由于受到政府的支持,使得国企在经营方面显得“肆无忌惮”,难以做到自负盈亏。
国企发展中的“公开透明”,一直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国企在享受政府的各种“便利时”,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现实中,国企弊病却很多。
张乐表示,由于国企业在实际操作,很难做到独立的法人主体,往往会受到政府等各方面的干预,造成效率低下,也很难做到自负盈亏。因此,监督监管成了最有希望达成“公开透明”的措施。
张乐认为,首先,国企应该引入全社会监督,而不是简单的政府及内部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监督;其次,应剪断政府与国企扯不清的利益链条,真正将招投标制度公开透明化,使民营企业与国企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国企作为“国家的企业”,为全体公民所拥有,对全社会公民负责,因此国企要做到全社会公民监督才是核心。也只有这样,国企才能更公开更透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