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编者按:今年以来,随着美、日等国推进量化宽松政策,加上全球主要经济体先后宣布降息,国际热钱也在加速流入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骤增。今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9次刷新历史高点。“五一”之后,人民币升值势头依然未减。那么,热钱是通过哪些渠道进入中国、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带来哪些影响、人民币目前的升值势头会否持续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探究,为此,《每日经济新闻》多路记者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
随着一季度我国外汇占款创出历史新高,人们对热钱大量流入重新产生担忧。与此同时,为收缩市场资金流动性,央行重启了关闭17个月的央票发行。因为热钱在外汇占款中存在一定的比例,所以当外汇占款出现新高时,热钱便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黎友焕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汇差和利差已经形成了热钱流进的现实条件,境外不少地区实施零利率或低利率,导致境外资金跨境流动寻找套利机会。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热钱流入主要是中国有套利空间,而中国的管理制度决定了热钱流入的渠道。
“业务一般都是关联企业之间进行,或者子母公司,不会流入别的公司,这种业务主要在保税区,这样能降低成本。”一位银行外汇交易员告诉记者。
一季度流入7480亿?/
目前,普遍使用“残差法”来计算热钱,即热钱=国家(或地区)的外汇储备增加量-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贸易顺差金额 。
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9.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出口5088.7亿美元,增长18.4%;贸易顺差430.7亿美元,贸易顺差为去年同期顺差(2.1亿美元)的205.1倍。
如果按照上述“残差法”计算,一季度我国热钱流入的数额高达7480亿元。
兴业银行资深贵金属分析师蒋舒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外汇资本项目管制的进一步放开,不能排除有一部分外汇占款是国内企业、居民外汇持有意愿的体现,因为过去资本项目完全管制时,考虑到外汇长时间资本结售汇,个人和企业基本上没有外汇存款,贸易顺差和FDI的和基本等于外汇占款,现在资本项目管制存在,但会慢慢放松。
蒋舒表示,7480亿应该有居民和企业在国内存储的外汇,现在企业、居民的持汇有所放宽,在资本项目有所放开的情况下,7480亿都认为是热钱有所脱离现实了,但是7480亿具体是什么,只有在相关部门公布后才知道。
赵庆明也不赞成“残差法”,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外汇占款增加扣除FDI和贸易顺差金额等于负数,但是那个月正好我们有相应的ODI(对外直接投资),能说明是热钱流出吗?实际上这个项目是不全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里的项目非常多,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计算不对也不客观”。
赵庆明表示,国际上一些国家的资本项目是高度开放的,可以通过资本项目进出大体测算热钱,但热钱的测算是很难的,有的在国际收支平衡表里的存款或者贷款是正常的,不是以投机获利为目的,但有的就是目的不纯,希望获取非正常的收益。
“对于热钱,叫异常资金或者套利资金更准确一些,目前我国不是资本项目高度可兑换的国家,尤其是官方文件基本没有提过热钱。”赵庆明说。
流入渠道不少/
热钱流入中国的渠道很多,大体上可分为:虚假贸易、增资扩股、货币流转与转换、地下钱庄、货柜车夹带现金等。
一位银行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过去说得较多的是虚假贸易途径实现套汇套利,人民币汇率高于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人民币相对来讲还在升值,同样的人民币可以换到更多的美元,欧元,利率、汇率都能实现套利套汇,但目前也只是说法。像广东外贸的“兜圈业务”都属于热钱流入。
赵庆明表示,热钱流进、流入中国最主要的是生产性、贸易型的跨国公司,一些跨国公司还是我们国家的,有很多进进出出的国际贸易。这些公司在资金全球融资,资产配置全球化,哪里融资便宜便去哪里,资产配置哪里高就在哪里。
赵庆明说,对这些跨国公司来说,都是银行、金融机构竞相追随的对象,融资很容易。当前全球都在搞零利率,量化宽松,一些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融资在2.0%左右,中国现在的利率比较高,所以它们都不在中国融资,而有余钱后就会在中国存款或者委托证券公司买一些理财产品等,收益率比较高。热钱主要进入银行存款或者债券市场了,但很难搞清楚哪一笔钱是热钱。
“这种一般都是关联企业,或者子母公司,不会流入别的公司,这种业务主要在保税区,这样能降低成本。”一位银行外汇交易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资本流入必须在资本项目下报关走流程,钱进入银行业也很难取出去,一些外贸公司通过保税区进口黄金首饰,然后竞价回流,黄金、白银金属进口非常容易,以低价格进口,然后以高价格卖出,就可以逃避中国的监管,也就导致了一部分热钱流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