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上海金融报:金融混业经营应机制先行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莫开伟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4日

    5月8日《经济日报》刊发“金融业:‘分’还是‘混’”一文,指出我国17家上市银行已有11家取得了其他金融牌照;这表明中国金融业在分业经营近20年之后,又一次面临新的抉择:是继续坚持分业经营,还是加快推进混业经营?在笔者看来,随着金融国际一体化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再坚持金融分业经营无异于抱残守缺,对金融业发展形成桎梏,金融业也有被淘汰出局之虞。但金融混业经营是一场深刻的金融变革,应持两种心态:一是充分酝酿,循序渐进,消除一蹴而就的盲目倾向;二是冷静面对,消除急躁冒进倾向,加快机制顶层设计和安排。

  加快监管机制构建,为混业经营掌舵。金融混业经营需健全内、外部监管机制,否则金融混业经营就会偏向,并形成巨大风险。虽然我国金融业在过去混业经营中积累了一定风控经验,但距现代金融混业经营监管要求仍有很大差距,金融混业经营内外部条件还很不成熟:在金融业内部,尽管不少商业银行构建了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但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近年暴露出的理财、债市等经营黑幕,足以说明金融业在高利诱惑面前,自我约束等风控机制漏洞百出。在金融业外部虽形成了“一行三会”的监管大格局,但监管机构之间缺乏联系,各自为政,特别是在交叉业务监管上盲区较多,无法形成监管合力,以致我国金融业不规范行为屡禁不止。可见,推进金融混业经营,应构建好内外部监管机制:首先,金融业内部要建立业务风险隔离机制和责任机制,提高风险自我控制能力;金融业外部要对现有分业监管体系动“大手术”,突破“画地为牢”局限,整合监管资源,尤其应建立好业务交叉监管制度,明确责任,消除监管盲区。

  加快人才机制构建,为混业经营输血。金融混业经营既需要复合型人才,更需要投资理财专业能手,否则混业经营难现活力。目前我国金融业虽吸纳了大量专业人才,但还很难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和监管的需要: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混业经营的有效尝试,但缺乏保险、证券等业务人才;而保险证券业进军银行,也面临着信贷管理等银行业务人才瓶颈;就监管机构来说,“一行三会”队伍庞大,但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监管水平较低,特别在交叉监管上技术力量更显薄弱。加之商业金融机构待遇较高,导致不少监管人才流失,加剧了监管人才短缺。同时,当前监管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不少监管机构面临人才断层困局,亟需引进大量综合型监管人才。可见,实现金融混业经营应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奖励机制,通过业绩激励和职务晋升等机制吸引优秀人才进入经营和监管队伍;二是加快对现有人才队伍培训和再教育,缓解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陈旧现状,提高经营和监管能力,为混业经营提供发展源泉。

  加快法律机制构建,为混业经营护航。优良的法制环境是实现金融混业经营的重要保证,否则无法实现金融业内在动机和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1995年颁布的“金融五法一决定”以及1998年的《证券法》,虽确立了金融业的合法经营身份,但这些法律条文都是金融分业经营的产物,没有涉及金融混业经营的相关内容。特别是2003年制定和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其内容仅限于对银行业务的监督,对银行业经营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业务根本没有涉及。可见,金融混业经营应在成熟的法制环境下进行,否则,对违规经营缺乏法律监督依据,既增加监管难度,也会使金融业产生恶性竞争,加剧金融秩序混乱,更会使金融业在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无法主张并陷入经营困境。对此,实现金融混业经营,应完善相应配套的法律机制:一是对现有金融法律进行及时修改、完善,整合为具有综合法律威力的《金融混业经营法》,以便更好地确立金融混业经营的合法身份和社会地位;二是出台覆盖金融混业经营各风险环节的《金融业监督管理法》,构建金融业交叉业务风险“防火墙”,有效化解金融混业经营风险,实现金融业健康、有序、平稳发展。

分享:

来源:上海金融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