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理财要闻 >> 正文内容

去年2355家上市公司雇员1483万 人均收入12万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2日

    [导读]2012年年报显示,上市公司总体上增加了就业岗位,但裁员公司数量上升;人均薪酬增速在低位徘徊,而部分行业薪酬水平仍高歌猛进。

 

去年2355家上市公司雇员1483万 人均收入12万

 

去年2355家上市公司雇员1483万 人均收入12万

张常春/制图

编者按: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左右着资本市场走势,也反映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而上市公司雇员数量变化和薪酬数量走势,也是管窥经济走势的有效指标。

2012年年报数据显示,上市公司总体上增加了就业岗位,但裁员公司数量和比例在上升;上市公司人均薪酬增速在低位徘徊,而部分行业薪酬水平仍高歌猛进。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

证券时报数据部对上市公司年报统计显示,近年来员工数量同比减少的上市公司占比逐年走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走弱对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裁员公司占比增加

根据截至4月26日可比数据计算,截至2012年底,2355家已经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共有雇员1483.23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1%。就业的绝对数量增加,说明整个上市公司群体对整体就业贡献了正面力量。

这与此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可以相互印证。2012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为过去9年来的最高水平,年末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以此数据推算,上市公司2012年为全国贡献了将近10%的新增就业量。

总量上的正面贡献无法掩盖结构上的隐忧。根据证券时报数据部的统计,截至4月26日,共有785家上市公司员工数量同比减少,占上市公司比例33.04%,而2011年底和2010年底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9.34%和25.65%。

裁员的上市公司占比每年以4个百分点的速度攀升,一方面说明宏观经济走势波及上市公司的经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

去年一年,关于多家知名企业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数据显示,去年员工数量减少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有29家,最高减员比例达到91%。不过,上市公司员工数量减少的原因较为复杂,有些公司公开否认是因为业绩不佳。

比如,中兴通讯年报显示员工数量减少了1.1万人,减员比例将近13%。该公司解释,主要是因为去年出售了子公司中兴特种和长飞等子公司所致。

央企贡献海量就业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和科技创新的贡献度都会超过50%。但在规模和盈利能力都较强的上市公司中,无论是利润贡献还是就业贡献,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央企都是绝对的中坚。

2012年底,员工数量排名前十位的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石油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石化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联通中国建筑,清一色的央企或者国有大型银行。这10家企业的雇员总量达到340.86万人,占全部上市公司雇员总量的比例高达23%。

从上市以来,中国石油就一直是中国雇员数量最多的上市公司,而且每年的数量非常稳定,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1%。截至2012年底,中国石油拥有54.84万名雇员,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81%;2011年同期的数据为55.28万人,同比微增0.02%。

同中国石油一样,大型企业雇员数量庞大,每年波动幅度较为平稳,但最大的建筑央企中国建筑是个例外。数据显示,中国建筑去年雇员数量增加幅度达到了29.99%,而且该公司近年来的员工数量增幅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铁路投资速度放缓对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雇员数量产生了微小的影响,两家公司2012年的员工数量增幅有所回落。

相对身为“雇工大户”的众多大型央企,中国平安比亚迪两家非国有公司显得比较另类。2012年底,中国平安拥有19.03万名员工,在所有的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1位,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65%,增幅比2011年的35.97%明显回落。比亚迪虽然身处中小板,但是员工数量却高达16.64万人,仅次于中国平安排在第12位,不过2012年比亚迪的员工同比减少了6.31%。

有个别上市公司的员工数量多年保持在个位数,且基本没有变化。员工数量最少的公司只雇有5人,另外一家公司有9名员工。员工数量少的上市公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亏损面较大。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贾壮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