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孙红娟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6日
孙红娟
伴随着全球对本轮金融危机的反思,影子银行日益成为讨论焦点。在中国,自去年底以来,市场和媒体关于影子银行风险和监管问题亦有多方争论。
影子银行在欧美早就不是新鲜事物,而且其本身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管,在补充传统银行体系发挥信贷等功能之外,也成为系统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
不过在中国,影子银行却只有不过数年的历史。有观点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中国金融系统的潜在雷区,一旦触发将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过亦有观点表示,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产物,重点是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监管和引导,通过厘清产权、强化监管让影子银行回到阳光下。
历史必然性
由于监管条例以及市场环境的不同,各国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也不同。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给影子银行下的定义是“银行监管体系之外,能引发监管套利和系统风险,具有信用、期限以及流动性转换功能的信用中介体系”。该体系有四个特征:期限的错配、流动性的转换、信用的转换、高杠杆。
根据FSB的评估,2011年末,全球影子银行的总规模大概是70万亿美元,占金融中介总资产的1/4;其中美国和欧洲分别以25万亿美元和20万亿美元占据了世界总水平的一半以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宾塞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影子银行是各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本身就是绕开利率管制的一种手段。这个体系出现或者存在并不是根本问题,问题在于缺乏监管,而且各种交易不够透明。”
美欧等多个发达国家的历史也证明,影子银行的确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产物。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值美国仍然未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的Q条款仍在执行;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英法等欧洲国家。
全球对冲基金桥水基金首席投资官瑞·戴利欧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发挥作用本身就是资本市场放开的必要过程。”
中国的“初级阶段”
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已经进入壮年,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则还处于幼稚园阶段,产品结构、运作模式、金融中介对手方的投融资关系都比较简单。
“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分类大概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系统;第二个层面,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具有信用创造能力的系统;第三个层面,广泛的民间金融系统。”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在上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
王东明称,根据不同统计口径,中国影子银行总规模大概是23万亿到25万亿元人民币,占到中国金融总资产的1/4左右。不过鹏睿金融咨询公司的刘鹏认为,这个规模里因为重复计算等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大。
尽管中国的影子银行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使用的是同样的名字,但记者采访多位业界人士,他们都认为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相比是非常不同的。“其相同性在于非传统银行性,但在产品结构、交易主体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斯宾塞对本报表示。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