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不当“洋垃圾”填埋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6日

    据英国报纸称,该国上千万吨的家庭垃圾正被倾倒到国外,这些来自可回收废物箱的垃圾正被运往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中大部分最终进了填埋场。

  众所周知,垃圾的存放和处理,对生态环境和群众健康的危害之大,难以用金钱来衡量。这次,英国本地媒体揭露出来的垃圾倾倒事件让国人得知,我们的土地竟然成了另一国的垃圾处理地,这无疑让我们感到愤怒和担忧。

  “洋垃圾”入境有国际贸易上的因素。一些西方国家实行国际贸易双重标准,一方面批评别国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又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把本国的危险废物源源不断地转移他国,或以直接贸易形式向别国输出在西方国家禁止生产的高污染产业或项目。这种虚伪的做法,理应遭到国际社会的抵制和反对。

  然而,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和重视的是,尽管我国早已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10多部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其共同的缺陷就是关于垃圾流向的问题规定很少,甚至对日渐庞大的“洋电子垃圾”进口,也没有完整的监管配套细则。这无疑为“洋垃圾”入境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同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洋垃圾”入境麻木不仁、漠然视之,也在客观上助长了“洋垃圾”的倾泻。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联滘村就曾因“洋垃圾村”而闻名中外。当地不仅来者不拒,甚至将废物倾泻当成支撑地方经济的产业、项目而默许或扶持。如此不加分析和严格把关地“拿来”,换来的必定是巨额的污染成本。

  因而,面对“洋垃圾”入境,我们一方面必须立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堵住“洋垃圾”的监管漏洞,规范垃圾回收市场;另一方面,应加大环保惩治力度,尤其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守关”不力者,应严惩不贷。中国不是“洋垃圾”的集散地。对那些向别国输出垃圾的国家,我们应该坚决地说“不”。

分享: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