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从四方面化解我国投融资体制八大问题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涛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2日

    我国投融资体制存在八大问题。在多年投融资体制改革中,核心思路是从财政主导转向金融主导,但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客观来看,在财政直接投资、市场金融性投资两种模式之外,考虑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型经济体,城镇化尚未完成,还必须要有对中长期政策性金融的投融资模式的系统构建。围绕现有体制存在的问题,需从四方面来推进改革。

  一是环境保障:明确公共投资与非公共投资职责,建设市场化的投资管理与约束机制。二是模式保障:根据不同的投资目标,围绕不同的投资主体,选择不同的投资模式。三是要素保障:发展和创新不同的融资主体及融资产品,满足多元化的中长期投融资需求。四是项目保障:发展真正有利于增长和居民服务的公共投资项目,保障非公共投资的质量和回报,避免投资的低效膨胀。

  ⊙杨涛

  今年2月在俄罗斯闭幕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首次强调了推动长期投资融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性,决定就动员各种长期投资融资问题开展研究。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俄罗斯财长西卢阿诺夫就表示,将在2013年9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G20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提议讨论“投融资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岗位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由此可见,鉴于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私人部门持续“去杠杆化”、信贷中介功能受损以及全球需求再平衡进程尚未完成等,为了应对疲弱的全球经济增长,促进投资成为中国、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政策焦点,也引起发达国家的关注。

  所谓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或长于一年的经营周期之内转变为现金的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我们谈论投融资体制时,通常是指与长期直接投资及配套融资有关的制度、市场、工具和环境。

  长期以来,高投资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加上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需求,传统投融资体制存在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从根本上看,尽快改革现有投融资体制的基本格局,才能顺应新型城镇化与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我国投融资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经过多年市场化改革,现有投融资体制相较计划经济背景下已有了很大改善,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资金筹集与运用之间有明显的期限错配风险。

  一则,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看,2011年的国内贷款占13.4%,自筹和其他资金占80.9%,表面上看银行信贷支持投资的比重似乎并不高,但是在自筹和其他资金中,仍然有较大比重的银行资金来源,背后原因包括:企业短期资金的长期化、企业异地贷款、关联方引入的贷款、此前年份沉淀的银行贷款等。总的来看,来自许多抽样调查的分析也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中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银行贷款的部分,要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二则,作为中长期投资资金的主要提供者,银行的“短存长贷”现象仍然严重。据央行统计,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中的活期比重居高不下,近年来通常在50%以上。而在监管和调控作用下,贷款期限增量结构有所改善,也导致中长期信贷的供给下降,同时在存量结构中仍以中长期为主,截至2013年1月末,中长期贷款占境内贷款余额达55%,如考虑银行通过表外业务和其他非银行机构通道流向中长期的资金,则相关比重会更高。

  三则,在固定资产的自筹资金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融资,不仅这些债权类产品通常是以短期为主,而且商业银行也是债券市场的最大投资者,这也间接造成银行短期资金的长期化。由此来看,在我国的中长期投资中,还是缺乏可持续的长期资本予以匹配,这必然会造成潜在的期限错配风险。为控制该风险而针对银行体系的监管强化,必然会更加减少中长期资本的可得性。

  第二,存在各种潜在流动性风险。

  由于受到融资约束,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往往将从银行借来的流动资金借款投向固定资产,这种“短贷长投”进一步强化了投资给企业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如果在短期借款到期时,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变现,就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带来的违约。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