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9日
在金融的视野里,我们所以为辉煌的,也许是衰颓的罪魁祸首;我们所以为罪恶的,却可能是“牺牲了个人的清誉,换来了历史的发展”。金融,有着自己的逻辑,这种逻辑,不是克己复礼,不是外王内圣,而是谁掌握了金权逻辑,谁就掌握了国家。
期待已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的《中国是部金融史》终于出版了。帝国兴衰的背后真有所谓的“金融密码”?原始自由市场有竞争吗,还是本就是抢劫财富的顶级利器?为何光怪陆离的末世王朝总会陷入“国弱、民贫,唯独官富”?
在这个庞大的国度里,我们积累了厚重的文明,也经历着复杂的变更。透过金融之窗,恍然间数千年中国史变成了一次次财经实验:汉代豪强的强征土地、唐代宇文融的限购令、唐代杨炎的富人税……西方的“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金融学理论早已被中国式的语法演绎得淋漓尽致。中国古代并非没有金融,只是不用“金融”一词而已。现在,陈雨露以金融之名,借当代视角,为我们还原金权规则之下一个文明古国的沧桑真相。
管仲运用金融之刀,将齐桓公送上了春秋霸主之位。这样做有道德意义吗?对周王室来说是功绩还是罪过?金融才不乐意回答这个问题,金融要回答的是:齐国是否因此国富民强?人民是否有钱了?钱都分配在哪些人手中?这些人运用金钱做了些什么?“管仲告诉我们,强国、弱国最大的区别是强国的钱都在黎民百姓手里,弱国的钱却在国王的钱箱子里。”金融的力量,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显示出了自己主宰天下的志向。
金融这把利刃,刀刀见血,很多时候,不是劈向权贵阶层,就是劈向升斗小民。劈向小民,民生艰难;劈向权贵阶层,政治动荡。即使在封建社会,国家也一般不会明目张胆地与升斗小民抢钱,所以皇权一般是通过税收或者增发货币等隐晦的方式敛财,而且无论多么贪婪与有权势,都必须留出让全社会人继续生存的财富,以使统治得以持续。但依傍皇权取得部分权力的封建官僚则不同,一旦腐朽,就无所顾忌,不但抢钱手段五花八门,且无所不用其极,直至压榨尽小民的最后一滴血。所以,“问题的成因就在于‘皇权’与‘小农’的中间环节”——封建官僚。
时至汉代,封建统治出现了第一个金融怪圈:帝国抢占富人产业→富人把小农从土地上挤走→封建官商又从土地上挤出了富人→富人中的强者成为黑势力→小农成为流民……
作为新兴的封建王朝,汉朝曾经给了我们很多美好想象。但是从金融视角解读汉代历史,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汉武雄风,而是“轮台罪己诏”和通货紧缩。
“汉武帝连年对外征战,流民如同蝗虫一样席卷了整个西汉帝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在这片土地上彻底消失了。面对铺天盖地的流民,刘彻这位铁腕帝王试图以更野蛮的方法制止豪强掠夺小农——杀戮……杀戮豪强再次给刘彻带来一笔财富,然而,这些钱根本不足以安抚数以百万计的流民。何况诛杀豪强也是有成本的,这批酷吏本就是流民中最聪明的人,不但自己借机成为豪强,同时还要清除朝堂之上的异己。”
最终,汉武帝写下著名的《轮台罪己诏》,但盛世场景已成昨日落花。
此后,汉代君主几番努力,换来一个通货紧缩的结果。“通货紧缩使得每一个人手中的货币都升值,货币越值钱,农人的境遇就越悲惨。通货紧缩也进一步强化了官家豪强的货币优势……”
作为历史主角,金融发挥的作用,远不止缔造辉煌帝国,或者摧毁末世暴政。中国几千年王朝更迭,权贵交替,兵戈马革,宫谋政变,处处闪动的,依旧是金融利刃的血光。
葬送西周的并不是“褒姒一笑”,而是周王实力和权威的丧失。而卧薪尝胆的勾践能灭掉吴国,绝不是因为“三千越甲可吞吴”,从金融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三千越钱可吞吴”,真正灭掉吴国的,是越国铸造的“蚁鼻钱”。
也许,金融并不能解释所有政权更替,但是金融解释了民生,解释了兴盛与凋敝,甚至解释了中国集权与分权的逻辑:封建集权→货币官铸→击溃异族→经济衰退;封建分权→货币私铸造→经济兴盛→异族入侵→丧失半壁江山。
我们在抨击历史的时候,是否也看到了制度背后的掣肘力量?是否将它置于当时真正的环境中,是否真的明晰其形成逻辑?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真正地了解中国历史形成的原因,才有力量为应有的荣誉而骄傲,也为曾经的过失而反省。
在《中国是部金融史》里,陈雨露所关注的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逻辑,历史发展的真相。在“皇权—封建官僚—小农”的社会框架下,中国历史走的是一条曲折多难的道路,形成一个以权力为轴心的财富分配体制,正是这三者的矛盾,演绎了数千年的短暂繁荣与频繁动荡,主宰了黎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官商王侯的功名罪责。而这个社会框架的形成,与先秦中国的金融实践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我们的金融实践选择了这个社会框架。而一旦这个框架稳定下来,封建王朝的制度开始趋于稳定,框架之中的矛盾便开始酝酿,一个王朝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它的覆亡!
元人有曲云:“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固然悲苦,统治者又何尝能乐享太平?这个古国的历史,并非一切都是浮云,只有不懈改进、自强不息的态度、尊重规则、不惧改革的精神,才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而这也是金融学研究的动力所在,更是本书所要阐述的。
(张冀 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
陈雨露,金融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高级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杨忠恕,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后、金融学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发展研究基金获得者。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