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新华网:中国消费者期盼“维权”常态化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放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5日

    又到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权益日。在中国,每年的3月份总会成为各大商家颇感紧张、工商部门忙前忙后、媒体记者频频亮相的“打假时间”,而对于中国广大的消费者来说,这段时间还真有一些成为“上帝”的感觉。

  “找他们处理,他们先是把我推给苹果的售后,后来又说因为我个人原因导致手机受潮,不在保修范围。”家住河南郑州的李磊年后在某手机销售店买了一部iphone5手机,但用了不到1个月手机就出现了花屏的现象。“前天通知我可以为我免费修理,就是怕这段时间出问题呗。”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和部门不断加大对于侵权和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2012年,中国行政执法部门共查处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32万余件,涉案金额88.9亿元。

  虽然“打假”和“维权”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许多专家和相关人士仍坦言,中国应当尽量避免长久以来形成的阶段性和“运动式”的打假和维权,不能只是在“节点”忙乎得热火朝天,对于那些存在问题的企业或单位,应防止只查不打,打而不彻底。

  面对各方的高度注度,不少商家选择在3月份“好好表现”,武汉的一家影院甚至推出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当天,观众对影片不满意可全额退款。

  “‘3·15’举国打假,‘3·16’恢复平常。”一些消费者的调侃虽然有些夸张,但却突显出广大民众的焦虑和期待。

  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很少发现大面积严重产品质量问题是因为全社会对假货的严苛制度性遏制,中国社会需要反思的是有没有更加有效的打假的方式,能不能从“运动式”打假转变成制度打假。

  “‘Made in China’在我的一些外国学生眼中成了‘山寨’的同义词,但我想想自己见过的假货,实在没有底气去解释什么。”曾经在国外教授汉语的温雯认为,中国人想甩掉“山寨”的帽子,应“将打假行动进行到底”。

  “靠一年一度的集中打假是无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的。运动过后,故态复萌。”李光斗认为,必须建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法永无休假之日”的严苛制度。

  “明星为企业做代言要考察企业的实力,为的是不自毁形象。媒体为企业登广告也应考察商品的真假,如果登出了虚假、夸大的广告词,也是会影响媒体公信力的。打假不是工商局一个部门的事,只有人人喊打,且坚持不懈,才能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

分享: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