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晚报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6日
经过一年的攻坚克难,2012年江西工业园区又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实现工业增加值3465.5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79.35亿元;94个工业园区中,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达到59个,占全省工业GDP比重超过50%。
数据彰显的事实让我们不容置疑,那就是,工业园区已然是江西工业发展的支柱平台,江西经济肌体的强健筋骨,更是实现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要载体。
与此同时,伴随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我省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园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日渐凸出,加之当下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约束力也越来越大,工业园区发展遭遇了新的瓶颈。值此优劣之势呈犄角之时,蛇年春节前夕,我省首部工业园区发展蓝皮书——《2012年江西工业园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出版。 《报告》对我省工业园区发展历程进行了及时追踪,对其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对其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入剖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理性展望,为我省工业园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一部最及时的教科书。
【缘起】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亟需梳理
据了解,在我省工业园区发展的历程中,并不乏相关的学术研究作品,为何《报告》被称为我省首部工业园区蓝皮书?这份《报告》发布的意义何在?
2月26日,记者联系到了该《报告》的副主编秦夏明,他告诉记者,江西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江西省加速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拉动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火车头,发展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但学术界至今没有一篇系统性地总结、评价和分析我省工业园区全部发展历程的作品问世,园区发展经验亟需梳理。在这种情况下,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依托一批长期从事园区经济研究的学者,与江西省中小企业局合作,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报告》的出版。 “我省首部工业园区蓝皮书的发布,可以让全省工业园区彼此间相互学习借鉴,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寻找到未来更适合园区自身发展的方向,助力我省工业园区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秦夏明说。
【构思】回顾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人要进步,必须经常自省,总结过去的得与失,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方能在未来的路上走的更加稳健。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亦是如此。
《报告》正是按照这个道理,大胆构思,分三大部分进行叙述:回顾篇,对江西省工业园区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总结;创新与特色篇,对全省部分工业园区破解发展难题中形成的创新性经验和做法进行客观描述;展望篇,通过建立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江西省工业园区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江西省工业园区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分析。
《报告》还以时间为纵线,将江西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分为起步发展阶段(1991-2000年)、全面发展阶段(2001-2003年)、规范整顿阶段(2003-2005年)、提高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1991年,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揭开了工业园区发展的序幕。目前,我省共有94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家、经济技术开发区7家、出口加工区4家、省级工业园区79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以省级工业园区为基础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建设发展的格局。
【特色】展现江西园区首创精神
“这一时期,江西主要从两个方面规范:一是‘撤’,对交通不便、不具备园区发展条件的撤销了9个;二是‘并’,对在同一城市建有两个园区的,进行合并,共计合并了5个,使园区布局更加合理,建设更加规范。”——这是《报告》中对工业园区在规范整顿阶段我省出台加强工业园区发展政策时一个细节的描述。
据了解,在以往的工业园区研究论文中,从未有过对江西工业园区发展划分过阶段,《报告》首次将我省工业园区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其中促进江西园区发展的大事件进行回顾、总结,让宝贵的经验得以流传。
“这份《报告》最大的特色就是首创性,一方面《报告》本身就具有首创性,另一方面是展示江西工业园区的首创精神。”秦夏明说。
记者了解到,《报告》展示江西工业园区的首创精神主要体现在创新与特色篇,如《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力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搭建“蓝银保”融资平台,助力园区中小企业发展》、《分宜工业园:从废墟中找黄金,促老企业焕新生》等文章中的论述,都是我省工业园区的创新经验。“我们选择的都是江西工业园区在实践中形成的,即具有操作性强又具有可借鉴、可推广的鲜活经验。”秦夏明说。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报告》引入了工业园区竞争力的概念,首次从园区竞争力的角度对工业园区进行评估,通过设定特定的指标,将竞争力的理论描述转化为直接的数据,这也是以前的园区研究中所没有的。《报告》将影响我省工业园区竞争力的因素总结为8个:经济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益竞争力、投资环境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潜力竞争力、科学技术竞争力、土地利用竞争力以及生态环境竞争力。
“这份《报告》很务实,很接‘地气’,编辑人员是真正深入了园区,走进了企业,走到了基层去了解实际情况,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编写出来的书本,对我省工业园区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江西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万俊明这样评价蓝皮书。(本报记者汤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