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6日
晚报记者走基层·凡人故事
顾客涌来,吴师傅(左一)忙着给顾客拿包子。
1月29日,记者从睡梦中醒来,一看手机,4时30分,已经过了和早餐店吴献江师傅约好的采访时间。记者匆匆起床,赶到赣州市站东大道吴师傅的店里。
走进店里,只见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吴师傅站在店中间,正细心地包着豆沙包,一名女帮工站在一旁低头做事。记者跟他们打了声招呼,吴师傅应了一声后,并未抬头,继续干他的活。记者环视四周,这个20多平方米的店里,发酵好的面粉、压面机、桌子、肉馅等,几乎摆满了整个店。
今年40岁的吴师傅是安徽安庆人。2006年,他和妻子吴雪娇从老家到赣州转车,打算去广东经营早餐生意。因为买不到去广东的车票,他们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赣州中心城区走访了一番,最终决定在离沙河工业园不远的站东大道上开一家灌汤包店。这一开就是7年。
擀面皮、放入豆沙、捏花型收口、放入蒸笼,平均七八秒钟,一个豆沙包就包好了,吴师傅动作相当麻利。几分钟后,一笼近50个豆沙包就出炉了,记者不禁为其速度之快而感到惊讶。突然,店里传来一阵轰隆声,原来,在记者走神的瞬间,吴师傅从大脸盆里取出一团发酵好的面粉放到压面机里加工了。两分钟后,他取出面团,开始在靠墙的一张桌子上擀皮。见记者有些疑惑,吴师傅说,凌晨3时他就起来和面、发酵面粉了,做包子之前,把面团放到压面机里加工一番,面团更软,更有筋道。忙碌一番后,吴师傅又端出一大盆肉馅,开始包灌汤包,动作依旧麻利。
“你们每天这个时候都这么忙吗?”吴师傅双眼盯着面团,用力擀面,对于记者的疑问,他只是微微点头表示默认,并说,从3时起来发酵面粉,到4时多蒸好早上卖的馒头,现在边煮豆浆,接下来还要包灌汤包、做千层饼。
5时10分,吴师傅给妻子打电话叫她起床。原来,夫妻俩早有分工,吴师傅每天负责早起发酵面粉,先做好一部分包子、豆浆、煎饼等,忙完后他便回去睡觉。妻子则晚一点起来帮忙做早点,白天不再休息。吴师傅放下手机后,接着干手中的活,不时用余光瞟一眼店门口的煤气灶。听到它发出一阵“扑通扑通”的声音后,吴师傅快步走过去,将煤气灶上的锅端下来,豆浆煮好了。
吴雪娇过来了,两人继续忙碌:吴雪娇将豆浆一一分装在小杯子里,吴师傅则接着做千层饼。擀面、放油、入锅、撒芝麻香料等,几分钟后,一大块香喷喷的千层饼出锅了。
5时40分,天色渐渐亮起来,街上的路灯都关了。“有包子卖吗?”一名中年男子在店门口问道。“还在蒸,稍微等一下!”吴师傅边忙边回答。第一个客人买走几个馒头后,陆陆续续地来了几拨客人,路上也多了些来往的车辆。吴师傅将做好的几笼包子放到煤气灶上去蒸,整个店里显得更加忙碌。
6时15分,店里第一笼灌汤包出炉了。吴师傅打开蒸笼,一名中年男子一口气买走30多个热气腾腾的包子。很快,包子被顾客一抢而光。
“给我5元钱肉包!”“1元钱千层饼!”6时40分开始,学生、上班族扎堆而来。见老板娘忙个不停,记者便帮着卖早点。由于顾客买的包子馅料不同,记者常常要从不同的蒸笼里取出包子,有时忙得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一直到上午8时30分,才稍微停歇下来,记者感觉饥肠辘辘、腰酸背痛。吃包子时,记者才发现自己手上被烫起了几个水泡,当时忙得竟没感到疼痛。吴师傅他们说,烫几个水泡是很平常的事,他们经常遇到。
闲下来后,吴师傅告诉记者,从2006年在这开店以来,他和妻子默契配合,店里生意一直不错,近几年来每年有六七万元的纯收入。如今,他们的儿子在赣州中心城区一所中学读初一年级,不用再交择校费,店里交的税也减轻了不少。“赣州市民很热情很友好,有可能的话会一直在这里开店。”吴师傅笑着说。(见习记者谢星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