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4日
除了业务层面上的风险外,当前还应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负责小贷公司监管的机构差异较大,有金融办、发改委、工商局、财政局、公安局等部门,还有的地方规定由几个部门联合监管。业内专家表示,这种局面易造成多头监管,使得小贷公司面临多重申报和监管者多重审查,增大了市场运行成本,也容易造成实际监管不足等问题。
今后,小贷公司行业的整合趋势难以避免,应当积极支持一些管理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强的优势小贷公司通过整合、并购以及委托管理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促进整个小贷公司行业更为健康的发展。
央行日前发布的2012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80家,贷款余额5921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005亿元。从小贷公司机构数量和贷款余额上看,2012年均较2011年有较大增长。
自2008年地方政府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来,小额贷款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12月末,全国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超过400家的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安徽省和辽宁省,其中江苏省有485家,位列全国首位。小贷公司在支持小企业发展、化解小企业融资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小贷公司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张的趋势下,小贷公司对各地金融运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小贷公司数量迅速增长,如何进一步加强完善监管、补充其发展资金等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今年以来,管理层反复强调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金融风险问题被提到更重要位置。在这种形势下,今年也需要对与小贷公司相关的业务风险给予关注。”来自华安证券的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小贷公司与地方金融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比如说与商业银行开展多种形式的“助贷”等创新业务及推进资产证券化等,这些使得小贷公司的风险传染性显著增强。在这些业务合作中,如果不能建立清晰的风险评估制度,就不能排除有些风险会从小贷公司向银行业以及社会传导和扩散。因此,“关联风险”是当前需要重点给予关注的。
除了业务层面上的风险外,当前还应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负责小贷公司监管的机构差异较大,有金融办、发改委、工商局、财政局、公安局等部门,还有的地方规定由几个部门联合监管。业内专家表示,这种局面易造成多头监管,使得小贷公司面临多重申报和监管者多重审查,增大了市场运行成本,也容易造成实际的监管不足等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此前撰文表示,随着小贷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应当提上日程,明确小贷公司的监管主体、监管工具要求等,建立基本一致的监管框架,并考虑将小贷公司纳入账户管理系统和征信系统,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信用体系支持。
另有专家建议,还应进一步构建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促进小贷公司低成本和有效率地运作。业内人士表示,小额贷款公司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是信用等级较低、在金融机构贷不到款或达不到金融机构抵押条件的中小企业和农民,在缺乏有效抵、质押物并且在农村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资产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要积极推进包括征信体系、担保物权制度、破产框架、存款保险制度等在内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小贷公司的运营成本,优化市场环境。
除了风险管理问题外,近年来,小贷公司的后续资金补充问题也一直是业内关注的。要实现小贷公司的健康长远发展,还需要解决其发展资金较为短缺的问题。从目前看,除了部分小贷公司能够从银行贷款外,更多的只能通过增资扩股扩大资本金。业内人士建议,下一步可尝试通过金融资产交易所、各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等渠道,实现小贷公司后续发展资金的盘活和补充。也可以考虑通过一些制度设计和安排,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这一行业。为了风险防范,可坚持一些基本经营原则,如坚持“只贷不存”原则,使得小贷公司的风险可以控制在行业内部,不至于向社会扩散。
未来,随着小贷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市场分化会更加明显。业内人士表示,小贷公司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熟悉的产业开辟微贷模式、类银行模式、产业链模式、网络微小客户模式、小微企业专营等模式,更好地为客户提供贷款支持。总之,应坚持市场细分原则和“打灵活仗”的特点,积极打造自身优势。今后,小贷公司整个行业的整合趋势难以避免,应当积极支持一些管理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强的优势小贷公司通过整合、并购以及委托管理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促进整个小贷公司行业更为健康地发展。
巴曙松建议:“在具体的商业模式探索方面,还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开小贷公司的利率限制、业务限制等,给予更大幅度的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允许小贷公司为小微企业提供投资、担保、咨询等增值服务,并鼓励企业状况良好的小贷公司上市。”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