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证券 >> 正文内容

国资委进一步规范央企考核 引导企业价值创造理念

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张弘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8日

 

  7日,在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央企要慎重进入股市、房地产和期货等高风险领域,已经进入这些领域的,要规范程序,严格考核。业内人士认为,国资委推行这种考核方式无疑是一场“管理革命”,将有效抑制央企的投资冲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

   央企考核进入第三个任期

   从今年起,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进入第三个任期,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增加了EVA考核指标。

   EVA是指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其核心是资本投入是有成本的,企业的盈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

   自2007年以来,已有100家中央企业参与了经济增加值考核试点,超过央企总数的四分之三。一些规模扩张较快的企业在经济增加值考核中排名靠后。

   此前中央企业的业绩考核体系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而财务指标又以利润等绝对量指标为主。以财务指标为核心容易造成企业盲目扩大规模,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为了规范资本成本的计算,国资委也对资本成本率做出了规定。从国际上看,多数行业的资本成本率在10%以上,根据测算,央企为7%到10%。本着稳健起步的考虑,国资委将资本成本率基准暂时设定为5.5%。这也意味着,央企的投资回报率至少要高过这一比例才能算作合格。

   按照国资委即将出台的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在央企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利润总额指标不变,但经济增加值指标将取代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并占到40%的考核权重。今后,这一比重还将逐步加大。

   将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

   国资委决定,2010年开始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并大力推行全员业绩考核。

   国资委将推出四项政策:

   第一,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对研究开发费用视同利润来计算考核得分。

   第二,鼓励为获取战略资源进行的风险投入,对企业投入较大的勘探费用,按一定比例视同研究开发费用。

   第三,鼓励可持续发展投入,对符合主业的在建工程,从资本成本中予以扣除。

   第四,限制非主业投资,对非经常性收益按减半计算。

   黄淑和表示,中央企业的资本成本率为7%到10%。国资委从中央企业实际出发,把资本成本率基准暂设为5.5%。黄淑和表示,2009年,预计央企营业收入总额将超过12万亿元,利润总额将超过7500亿元,预计90%以上企业可超额完成全年考核目标。

   引导央企做强主业优化结构

   据国资委预计,2009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将超过12万亿元,利润总额将超过7500亿元,均超过上年水平。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兼EVA咨询中心总经理殷明德表示,在传统利润指标考核的情况下,企业只需专注于利润和效益(净资产收益率)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企业为了实现盈利和效益目标,容易一味追求更多的收入和更少的成本费用。例如,为了增加收入,可以不顾该收入是否来自主营或经常性业务,不顾是否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然而,在引入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业绩考核指标的价值管理之后,这样的做法将有望得到改变。殷明德表示,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来自非主营或非经常性业务的收入将在会计调整中被剔除;依靠大量资本投入获得的收入,在扣减成本费用之后,还要与包括权益(股东)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成本进行比较,当前者小于后者时,企业的价值指标会相应减少并抵消这些收入对利润的贡献。

   “以前规模大,利润高就是好企业,现在可不一定。经济增加值考核就是要引导企业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升资本回报水平。”国资委综合局局长刘南昌说。

   黄淑和表示,引入经济增加值考核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导中央企业做强主业、控制风险、优化结构。

   为了抑制央企的投资冲动,在新的考核办法中,国资委明文规定,为了限制非主业投资,对企业非经常性收益将减半计算。刘南昌坦言,新考核将会对央企“地王”频出的现象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分阶段分步骤完善考核办法

   据悉,在新的考核办法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考核成为一大亮点。为了引导企业加大关键领域和占领未来制高点的研发投入,国资委明确规定,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将视同利润来计算考核得分,以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如何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刘南昌表示,将会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和完善。经济增加值考核是全新的考核方法,将对传统以利润总额来考核效益好坏的管理理念产生重大冲击。国资委将引导企业逐步树立起资本成本意识和价值创造理念。


分享:

来源:中国金融网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