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5日
2012年,江西文化界好事多多、喜事连连,文化体制改革按时改、真正改、彻底改,成效卓著;“五个一工程”评选迄今为止5次获得“满堂红”、9次荣获组织工作奖、共77件作品获奖,成绩喜人;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创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超2.5%、位于全国第16位,成果丰硕……这些都昭示着,我省的文化软实力正越变越强。
《印象上饶》剧照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艺术市场日益红火。图为791艺术街区里的艺术馆。
演艺市场活力旺盛,图为引进的朝鲜经典歌剧《卖花姑娘》剧照。
文化体制改革使剧团生机迸发,演出类型多而精彩。
省博物馆推出“十大镇馆之宝”展出活动促进文化旅游共同发展。图为展出的商代双面神人青铜像。
“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电影《可爱的中国》剧照
文化产业过千亿元大关——文化产业过千亿元,这是江西继GDP突破万亿元之后,又一个跨越性事件,它标志着,江西以文化产业为带动的软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要占领未来的发展高地,文化产业是关键。
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迈进的步伐,一直铿锵有力。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超同期GDP增速约6个百分点,成为江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刚进入2012年的春天,省统计局再传喜讯: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创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2.5%;全省文化产品出口9.4亿美元,同比增长71.3%,高出同期全国文化产品出口平均增速49.3%,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仅次于湖北;文化产业增加值位于全国第16位,高于我省GDP在全国排名3个位次。
文化产业过千亿元,这是江西继GDP突破万亿元之后,又一个跨越性事件。它标志着,江西以文化产业为带动的软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标志着起步晚、起点低的江西文化产业用10年走过了发达省市近15年的发展道路,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之一。
文化体制改革百日攻坚——80家国有文艺院团、47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部实现转企改制,有线电视整合形成“全省一张网”,广电系统93个单位“两台合并”、“局台分设”。对此,央媒评点我省是“后来居上”
2012年2月下旬,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拉开了百日攻坚的大幕。
尽管此次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急、要求高、时间短,但骨子里镌刻着井冈山精神的江西人民,擂响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冲破藩篱、革故鼎新的战鼓。全省上下以“背水一战”的豪情、“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攻克一座座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森严壁垒”。至5月31日,我省高标准、高质量地提前一个月基本完成中央下达的文化体制改革五大任务:80家国有文艺院团、47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部实现转企改制,有线电视整合形成“全省一张网”,广电系统93个单位“两台合并”、“局台分设”。
此次改革,省委省政府本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善待厚待职工,确保财政拨款不减少,职工既得利益不减少,让走的职工放心,留的职工安心;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改制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仅把改革单位“扶上马”,更要平稳地“送一程”。
《人民日报》评点我省此次“百日攻坚战”是“按时改、真正改、彻底改”,是“跑赢了一趟急行军,啃下了一块硬骨头,写下了江西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后来居上的新篇章”。
“五个一工程”再获“满堂红”——《可爱的中国》等6部作品获奖,获奖作品覆盖所有评选项目,再次获得“满堂红”。省委宣传部又一次荣获“组织工作奖”,辉煌之上再谱新篇
在中宣部组织的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中,我省选送的电影《可爱的中国》、电视剧《红色摇篮》、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歌曲《莲花红莲花白》、广播剧《大法官梅汝璈》、文艺类图书《魔法小仙子》等6部作品获奖,获奖作品覆盖所有评选项目,再次获得“满堂红”。省委宣传部又一次荣获“组织工作奖”。据悉,在历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有9次荣获组织工作奖,5次获得“满堂红”,77件作品获奖。
江西“五个一工程”能在辉煌之上再谱新篇,与多年来我省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的战略思想密不可分。省委、省政府为实施“五个一工程”和各项精品创作创造了各种优越条件,各级政府从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及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把精品创作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将文艺精品创作逐步走向制度化。二是加强方向引导与尊重创作规律相结合,把握主导权,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三是提升作品质量与宣传推介相结合,使主题昂扬、思想深刻、发人深省的主旋律作品不再居高临下、生硬呆板,而是亲近可人,做到了叫好又叫座。
演艺院团探索变局市场展现活力——改革激发活力,剧团变“演出淡季”为“演出旺季”、变“向政府要”为“向市场要”、变“要我演”为“我要演”。与此同时,首个剧场联盟也应运而生
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伴随着改革的进行曲,我省改制单位增强了适应市场的能力,出现了喜人的“三变”:
变“演出淡季”为“演出旺季”,让市民们能近距离享受多元“文化大餐”。省话剧团进行小剧场话剧的探索,建立自己的演出平台。省歌舞剧院推出面向市场的“周末音乐会”,每周的周五、周六上演两场交响乐。省京剧团15年首次售票进行商业演出,每周六推出优秀京剧剧目。
变“向政府要”为“向市场要”。我省在全国首创“商业性演出的场租补贴基金”、“商业性演出1比1奖励基金”等政策和基金,就像一根根杠杆,撬动剧团加快推进市场化演出的进程。
变“要我演”为“我要演”。改革后,剧团采取现代企业制度管理,采取按劳取酬分配形式,推动剧团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创新意识增强,剧团上下充满竞争与活力。
与此同时,依托诸多全国性联盟机构的资源,江西艺术中心也积极探索演出市场的新路,牵头筹建成立了江西首个剧场联盟——江西省演出剧场联盟,以领头羊的姿态带动盘活省内其他90多个剧场的资源,推动全省演出市场票价降低。江西艺术中心2012年还成为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的副主席单位,填补了江西的空白。江西艺术中心2012年共引进106场演出,南昌市民平均3天就可以欣赏到一场大戏。江西艺术剧院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借鸡生蛋”,与湖南琴岛文化娱乐传播有限公司、南昌市政公用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合作,重新改造剧院,并打造推出“南昌·琴岛之夜”的演出,目标是让剧院天天有演出,做大演艺市场的“蛋糕”。
文化与旅游深度、多元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目前,我省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
中国首部纯地域风情大型音乐舞蹈诗画剧《印象上饶》,自2012年4月8日在上饶市艺术中心华美上演以来,7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演出了200余场,票房收入接近1000万元,成为我省文化与旅游深度、多元融合的一个生动实践。在鄱阳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推出的中华龙舟赛、万年稻作文化节等,也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目前,我省正在积极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居旧址重大保护工程,遴选出革命旧居旧址1935处,从红色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门票收入作为文物保护维修基金,并努力使经修缮的革命旧居旧址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新亮点和示范区。同时,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博物(纪念)馆,提升105个博物(纪念)馆陈展水平,加快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婺源徽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景德镇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和生态展示、活态展演,打造中心城区、旅游景区“天天演”项目,为旅游景点塑造灵魂,为休闲观光赋予慰藉,促进文化和旅游互利共赢发展。2012年,全省博物(纪念)馆接纳游客达2000多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
回眸2012,亮点频现,不能一一尽数;展望2013,文化旅游产业超常规发展目标,正引领我们努力向前。事业正未有穷期,软实力,真抓实干才能步步强大。(本文图片由记者郁鑫鹏摄)
□本报记者陈米欧 郁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