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张巨明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5日
11月20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该行将逐步撤回旨在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应急措施,以确保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消息传出,分析纷纷认为,特里谢的这一表态,标志着欧洲央行正式迈出了解除非常规举措的第一步,甚至会成为全球主要央行拉开解除经济刺激措施的序幕。
特里谢当天表示,虽然断言金融危机已经结束还为时尚早,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好转,紧急增加流动性的必要性已较金融危机时有明显降低,而那些威胁价格稳定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则应被快速收回。
全球“退出”步调难一致
近期,随着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印度等国家先后加息,退出政策引起了全球关注。但是,在经济复苏形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过分炒热退出政策也引发了部分人的担忧。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表示,由于各国自身情况不同,目标不同,在治理金融危机时对本国的影响不同,因此在退出的时间与方式选择上,应该存在差别。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目前全球经济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各国应该根据实际灵活调整政策,谨防政策退出引发经济二次探底。
之前的11月16日,IMF主席卡恩也曾表示,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将面对诸多挑战和风险,如确保经济复苏、全球需求再平衡、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新的全球治理框架,以及实施退出策略。而这其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过早“退出”。
卡恩指出:“现在还没有到实施这些战略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一个可以在各国都适用的统一方法,因为各国的情况不一样,经济形势不一样。我们还是要放慢这个步骤,不同的国家有不同退出的方法。”
中美联合声明成市场定心丸
就在全球热炒退出政策的时候,11月18日,在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发表的联合声明给了市场“定心丸”。这份声明指出,中美双方将延续现有举措以确保强健、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体系,继续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加强对话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与信息交流,共同努力采取调整国内需求和相关价格的政策,促进更加可持续和平衡的贸易与增长。
截至上周五,由于中国央行连续6周在公开市场共回笼资金6630亿元,有分析人士推断,针对市场流动性泛滥、海外热钱涌入和通胀抬头的压力,央行正在为下一步退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做准备。对此,中国央行明确表示,将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同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业内人士分析,央行加大资金回笼力度属于正常操作,由于此前已向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回笼的资金正好可以对冲掉此前投放的资金,这意味着尽管央行强调了流动性管理,但并不会改变流动性充裕的局面。
中国货币政策当前不宜改变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1月22日表示,中国经济运行逐步企暖回升,但复苏基础并不稳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不宜改变。厉以宁分析说,中国的信贷量偏大,主要是信贷资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当前流入虚拟经济的货币过多,而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过少,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导入实体经济领域,单纯进行货币政策总量调控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之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本月底召开,尽管对于此次会议的政策定调仍然在“观望”当中,但多数分析指出,中国将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太可能对之前的宏观政策进行大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表示,“稳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是当前应该坚持的政策取向,因此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需强调“适度”。
对此何世红也认为,货币政策以及通胀预期一直以来是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它会改变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在当前企暖回升的关键时期,防止通胀预期和深化结构调整仍将是当前经济的重心。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