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财经人物 >> 正文内容

熊晓鸽:创业家背后的男人 骨子里的“士魂商才”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4日

    投资百度回报超过100倍;投资搜房网回报超过100倍;投资如家回报超过50倍……

    

    履 历

    熊晓鸽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长,IDG资本(前IDG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

    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外文系。1984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1987年获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后入塔弗茨大学与哈佛大学合办的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亚洲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生课程。199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管理班。

    1993年 协助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麦戈文先生在中国创立“太平洋风险技术基金”(现更名为IDG资本),成为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人。IDG资本已成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领先者,投资了200多个优秀的创业公司,包括携程、百度、搜狐、腾讯、金蝶、如家、汉庭等,已有60多家所投公司公开上市或并购。

    人如其名。他的性格如浣熊般敦厚温良,但在风险投资界却拥有北极熊般的能量,更是引领中国风投潮流的一只“清晨信鸽”。

    他就是熊晓鸽,全球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国际数据集团(IDG)全球副总裁、亚洲区总裁。作为一个在国内风险投资界堪称“教父”级的人物,熊晓鸽在其逾20年的风险投资生涯中,促成了70多家企业顺利上市,在中国创造了将近400位千万甚至亿万富翁,成为许多中国商业王者背后的男人,其中不乏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等中国网络天之骄子。

    熊晓鸽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留学潮中最早一批到美国的中国学生,但他无疑是这一批精英中的佼佼者。有意思的是,他留学的波士顿大学是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翘楚,已有2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该校的最高荣誉“杰出校友奖”一直授予文化领域的杰出人士。不过,熊晓鸽却成为第一位因在“风险投资”领域的杰出成就而获此殊荣的波士顿校友。

    追新逐奇是风险投资家的每日功课。这几天,熊晓鸽一直在关注国内页岩气招标的消息。这一次,他看中了“页岩气”能源革命中蕴藏的巨大机会。

    “页岩气,最重要的就是技术。我们两年前就在美国投资了一些页岩气开采技术的企业,以后我们还要将这些技术用在中国的页岩气领域。”熊晓鸽如是说。

    中国风投拓荒者

    北京,建国门外中粮大厦,毗邻长安街,西瞰金融街。从6楼俯瞰窗外,路上车水马龙,IDG中国总部办公室即坐落于此。而十多年前,这里远没有今日的繁华和喧嚣。

    1992年,邓小平南巡,奠定了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但当时并没有太多人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不过,熊晓鸽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机会。如今的IDG已成为国内最成功的风险投资机构,回忆当年,熊晓鸽仍无限感慨。

    1991年,熊晓鸽出国5年后首次回国,并且第一次来到深圳,当时的特区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在这里,他碰到了很多湖南大学的同学,“很多人都想来创业,”熊晓鸽被他们的创业热情所感染,“我说你们应该去找VC。”但令他吃惊的是,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听说过VC是什么。

    熊晓鸽立即向总部汇报,要在中国发展风投业务,他的想法得到了IDG创始人、董事长麦戈文的大力支持,麦戈文也认为中国经济将获得较大的发展机会。

    当时,嗅到中国机遇的不只IDG一家。1991年,一些国外的大牌VC也曾来到中国考察,但是与熊晓鸽的乐观不同,他们看得十分黯淡。

    “中国连招聘一个可以用的MBA都没有,”一家国际大牌VC如是说,“中国市场也没有风投的环境。”正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许多国际大牌VC失去了最早布局中国的机会。

    而熊晓鸽不这样认为,由于从1988年开始就在美国以《电子导报》(Electronic Business)记者的身份活跃在硅谷,采访过众多的创业者和风投公司,所以他对风投的运作模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美国成功的风投模式,一定可以在中国成功复制。于是,在熊晓鸽的推动下,IDG开始在中国谋篇布局。1992年,熊晓鸽开始了在国内长达20年的投资之旅。

    万事开头难。1992年,在中国没人知道风投,没人了解风险投资。

    熊晓鸽去一家企业谈投资,因为大家都不懂什么是风险投资,解释起来也就颇费口舌。“当时我也很年轻,又是一张娃娃脸,说半天人家都不相信,觉得我们就像一家皮包公司。”

    有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对熊晓鸽说,“小兄弟,我看你既不抽烟也不喝酒,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坏毛病,我相信你不是骗子。不过,你要给我这么多钱,等我把企业做好了,你还要退出去,你这不是傻吗?”

    这让熊晓鸽深刻地意识到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风险投资,于是,他决定在深圳举办一个风险投资论坛。不过,广告也做了,消息也发出去了,报名的人却寥寥无几,熊晓鸽心里凉了半截。正好当时计算机很火爆,熊晓鸽决定赶一下“时髦”,将论坛改名为IT投资论坛,“结果一下子来了很多人。”

    为筹办这次论坛,熊晓鸽花了不少心思。不仅邀请了不少国外风险投资大腕,还请来了IDG创始人麦戈文,更重要的是,他还请到了时任电子工业部主管计算机的一位司长。

    “国外那么多的IT企业,早期很多都是靠风投做起来的。”这是论坛给听众带来的最大震撼。而电子工业部领导的到来,却给熊晓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论坛结束后,熊晓鸽接到电子工业部的电话,邀请他为电子工业部司局以上领导做一次风险投资的介绍。

    熊晓鸽回忆说,“当时还没有PPT,只有投影仪。”于是,他自己精心准备了幻灯片。“我把美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情况做了介绍,还对风险投资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个人建议。”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胡启立竟然也出席了讲座。后来部领导对风险投资模式给予很高的肯定。

    在日后的工作中,来自主管部门的支持让熊晓鸽的事业逐步驶入快车道,这种支持对IDG在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而熊晓鸽不仅熟悉国内的游戏规则,又有国际视野,新闻传播记者出身的他,更是深谙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如何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这对IDG的发展大有帮助。

    2000年以后,IDG的基金规模快速扩张。2005年11月,IDG与Accel Partners共同发起的IDG-Accel中国成长基金I成立,初定规模为2.5亿美元,而实际募资总额达到3.1亿美元。从这次融资开始,IDG资本一改此前十年仅有IDG集团一个有限合伙人(LP)的格局,而是将外部颇多有名的LP引入进来。这只是IDG资本扩张的开端。此后5.1亿美元、6亿美元……多个基金募资纷至沓来。

    社保基金常被投资者看作是中国最不能亏的钱,而社保基金12亿元人民币作为LP投资到IDG,这是“国家队”对IDG管理团队的认可与肯定。熊晓鸽说,而对于IDG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有政府背景的LP的加入,就可以投一些原本外资不能进入的行业。

    如今,IDG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相当广泛:互联网、TMT、医疗服务、奢侈品、文化产业等。尤其是国内奢侈品的发展机会,让熊晓鸽尤为关注。2010年7月,IDG对国内二手奢饰品公司寺库投资了1000万美元。2011年11月,IDG认购了奢侈品牌Prada在中国的代工企业“时代皮具”的22%股权。

    2011年,整个风险投资行业遭遇到了“退出难”的困境,IDG亦不例外。2011年,海外机构对中国概念股的做空,让以赴海外IPO为重要退出途径的VC/PE机构遭遇寒流。自2011年以来,众多赴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处境艰难。做空机构频频出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屡被质疑,不少公司已经退市或是濒临退市边缘。更严重的是,负面效应似乎在短期内堵死了后续公司的赴美上市之路。

    “谁也不能预测股市。”熊晓鸽说,中概股在海外遭遇做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协议控制”(VIE)的先天缺陷,还有公司内部治理的一些问题”。在他看来,这也是一个好事儿,能促使公司的内部治理和法律体系更加完备。

    熊晓鸽说,现在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概念股信心不足,未来中国概念公司海外上市的门槛要求会更高。他说,国内一谈到创业就想到IPO,“其实在硅谷,有一个共识,能够以高价格把公司卖掉与IPO同样成功。”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