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7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为我们加快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一个事关全省长远发展的大战略,必须放在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宏伟大业中来谋划。对此,笔者就如何实现江西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同步协调发展
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和城镇就业比重超过30%,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江西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实力明显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新型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城镇化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到2011年底,全省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全省城镇总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城镇化水平为45.7%,这充分表明江西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双加速”阶段,江西城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应该看到,江西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一历史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工业化是先导,农业现代化是支撑,城镇化是载体,城乡一体化是路径。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步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巨大的内需潜能,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坚持做强做大工业,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工业实力,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按照“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和“一群两带三区”的省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要求,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为重点,以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以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为手段,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在着力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截至2011年底,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为51.3%,比江西的城镇化水平高了5.6个百分点,加快提高城镇化率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江西城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2015年底全省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这就要求今后城镇化率必须保持在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对此,必须坚持“加速与提质并举,突出重点,多元驱动,分类推进,特色发展”的思路,全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赣州都市区以及总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县、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新余等现有城镇化水平较高、基础较好的地方要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上饶、宜春等所辖区域较大的设区市以及总人口在60万至100万的县(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总人口在60万以下的市、县不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要把发展质量摆在城镇化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发展质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重点要全面提高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一要更加注重城乡规划的调控引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既要满足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要着眼未来发展,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规划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控制体系,形成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镇(乡)村规划为主干,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为补充的规划控制体系,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以科学规划推进城镇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强化规划执行效力,维护规划的法制性、严肃性。二要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供水、供电、供气、道路交通等基本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下管网等“短板”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城市病”问题。三要高质量、高品位建设。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文化底蕴、人文生态、民俗风情、建筑风格、时代特点和现代化水平,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努力克服重扩张、轻内涵,重规模、轻品质的倾向,要精心设计和建造城市建筑,注重单体建筑的设计,精心打造建筑精品和亮点,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充分体现城市的灵魂和个性,增强城市魅力。四要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牢固树立“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理念,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法制化、精细化、人性化、网格化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
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强做大城市经济,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城镇化的进程主要依赖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大发展作为支撑,城镇化加速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对此,必须坚持把做强做大城市经济作为加速城镇化的主要动力,通过城镇经济的总量做大、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城镇就业容量,引导、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一要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城镇产业战略规划研究,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积极争取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全面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努力壮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完善房地产业相关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二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的新区来建设,加强城市与园区基础设施的对接。按照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使园区成为城镇空间拓展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产业的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配套支撑,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作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重要载体的作用。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既要继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又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旅游休闲、餐饮住宿、娱乐健身、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创业的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加快城镇人口聚集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要切实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问题,使其真正融入城镇生活,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身份转换,不让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市“候鸟”。一要加强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条根本性出路,只有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才能实现分流和提升生活品质。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制度,积极培育有知识、懂技术、有专长的劳动者,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增加劳动报酬。二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把在城镇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村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取消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使进城农民在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保障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城镇学生一视同仁。四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也是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重大举措。要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三房合一、租售并举”制度,努力完成“十二五”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使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
在推进城镇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创建生态特色宜居城镇
一方面,要抓好生态宜居城市创建。坚持以突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建设和谐秀美、宜居宜业宜商城镇为目标,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和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强化城市环境治理,全面改善提高城镇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大城市道路、景观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认真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宜居城市等创建活动。另一方面,要抓好生态特色宜居村镇建设。着力提高村镇规划水平,抓紧编制完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修编、重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全省村庄的规划编制。根据不同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定位,大力挖掘并彰显不同城镇特有的内涵,突出村镇的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旅游特色,积极创建生态特色村镇,全面提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监管服务,加强农民建房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切实解决好无序建设、浪费土地等突出问题。通过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