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中国网:基尼系数永远有传闻无真相

来源:中国网    作者:邓海建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2日

    日前,西南财经大学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数据显示出中国无论是从全国、城镇还是农村来看,贫富差距都过大。报告结论称:“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12月10日《京华时报》)

  谈收入公平,不能不提及基尼系数。这个小小的比值,源自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是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贫富差距越是悬殊。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民众生存感受的一种真实反馈,更是顶层设计亟待考量的民生数值。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很多年前,无解释、无征兆,国家统计局就不再公布国内基尼系数。

  于是随后出现两种吊诡的现象:一方面是民间对基尼系数的研究如火如荼,譬如中国社科院一份报告称,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96。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更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及至眼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给出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另一方面,否认中国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严重的现象,早在2008年就成为社会领域的一大“亮点”,担纲人物包括经济学界专家张五常、政界名人刘吉等。官方的说法则选择了一种“暧昧表达”,譬如2011年末,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说,“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 可见,敏感的基尼系数,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没有一种更好的数理模型来考量社会贫富差距时,谁也说服不了公众:基尼系数在中国就非得“水土不服”。当然,我们不能以诛心论来揣测职能部门究竟是掩耳盗铃还是不善于此,但有几点是肯定的:一者,在收入分配改革箭在弦上、方案呼之不出的当下,公布真实的中国基尼系数,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本诉求,更是为制度设计把脉的重要参考数据;二者,在“仇富”屡屡成为社会心理归因的语境下,在民间版基尼系数“小道飞扬”的背景下,官版数据权威而出,这也是稳固社会心态、肃清失当流言的前提。作为国际惯例的基尼系数,能不能衡准中国的经济格局,这固然可以商榷——但在“公平”成为越来越迫切的公共议题的时候,规避相关数据,恐怕只会落下讳疾忌医的嫌疑。

  一个数据,不是柴米油盐、也不是决策利好,不过就是一个无虞的真相。都说实干兴邦,给一个实打实的“基尼系数”,好过王顾左右,好过全民猜谜,也算是终结了“有传闻无真相”的现实纠结吧。

分享: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