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要“住有所居” 更要“住有宜居”
——解读南昌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新思维
“咱这小区内树木四季常青,距离商场、菜场都很近,住在这里方便又舒心。”虽然行动不大方便,但一谈起自己租住的“河畔小区”,万青云立即兴奋起来,“我们搬进来时,房子是装修好的,水电、有线电视、电话线等全装好了,每个月的租金、物业费总共才52.5元,而市场上的租金得400多元呢!”
万青云的感受,是南昌市众多保障性房屋住户们的共同心声。让住房困难户“住有所居”更要“住有宜居”,是南昌市全力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新目标。2012年,南昌市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先行先试权,以全新的思维,逐步拉开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大格局。
主动担当创造“南昌速度”
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南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量历来领先全省。2012年初,南昌市主动担当,将全年的建设任务增至2.2万套,使总建筑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比此前两年的总量还高出34.38%。
缘何自我加压?南昌市有关负责人解释道,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仅靠不断增多的高楼大厦作支撑,还应让低收入人群共享发展成果,还应保证大量的“夹心层”人群不会因住房问题而放弃人生理想。“只有社会和谐了、活力激发了,南昌才能迎来全面发展。”
为确保土地供应,南昌市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用地纳入了年度供地计划,单独列出申报用地指标,将存量土地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并对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截至目前,新增建设用地1220亩,其中廉租住房380亩、公共租赁住房840亩,确保了土地的充足供应。
与此同时,南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定期调度、现场办公;制订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属地具体实施,各方联动配合”的工作思路,在立项、规划、供地、资金等方面均开辟高速、快捷的绿色审批通道。此外,还推行“一日一督察,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的项目督察机制,使项目建设得以快速推进。
经过不懈努力,今年8月底,南昌市实现了100%开工的阶段性目标任务。9月中旬,住建部巡察组在南昌时,给予了“埋头苦干,只干不说,创造了‘南昌速度’”的高度评价。
有舍有得追求“住有宜居”
与“河畔小区”一样,正在紧张建设的“幸福之苑”也是西湖区布局在朝阳新城的一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小区占地85亩,将建设廉租房1337套、公租房421套。今年2月动工以来,已有5栋封顶,14栋小高层桩基施工已基本完成。
朝阳新城是南昌城市建设的热点区域,寸土寸金。“虽然是黄金地块,但我们宁愿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让老百姓不但‘住有所居’更要‘住有宜居’。”西湖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的保障性住房大都选择在这个有着“现代宜居之城、滨水生态之城”美誉的朝阳新城。
西湖区的做法并非孤例。凤凰洲片区是南昌重要的江岸景观区。在该片区之内,由红谷滩新区兴建的两座33层的现代楼宇式公租房,或已封顶或已完成主体3层的结构施工。该项目不仅建有地下停车场,还配备了商业用房、中学、小学。同样,高新区把廉租房、公租房建在了艾溪湖湿地公园附近,出门不远便有超市、菜场、学校。南昌县则把县城城东、城南最好的地块用来建设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不能一边保障一边又将住户边缘化,而应充分照顾老百姓的生活、工作方便。”南昌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南昌的建设原则是造价不高水平高、面积虽小功能全、配套完善环境美,其目的便是要建设老百姓满意的舒心房。
先行先试探索“南昌经验”
2012年南昌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之重、时间之紧、要求之高,前所未有。然而,南昌不但出人意料地创造出了“南昌速度”,还逐步做到了让老百姓“住有宜居”。探究其中秘诀,除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舍得情怀外,还得益于对保障性住房规律的尊重,以及对多元化建设市场的巧妙利用。
建设保障性住房,土地、资金是前提保障。为弥补政府划拨土地及投资的不足,南昌允许高校等单位在其自有土地上建设相应的保障性住房。而在用好、用足上级各项补助、配套资金,确保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的全部和不低于10%的土地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础上,南昌市还通过采取BT投资模式,吸纳社会投资。同时,按照政府统建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思路,南昌鼓励开发园区、工业园区中的企业与省市高校等机构共同参与建设,从而实现了建设资金的多元化、多渠道筹集。目前,全年26亿元的总投资已全部到位。
为了避免单一类型保障性住房小区内难以聚集人气、配套不足、土地利用率不高、管理缺位等弊病,今年南昌市探索出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人才公寓“多房合一”,建设综合性住房小区的建管模式,即将四类住房“捆绑”规划、审批、建设,统一建设配套设施、统一管理,乃至在未来“租售并举”,更多地发挥市场的支撑力量。
打破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旧格局,打破住户类型的身份界限,让百姓“住有宜居”。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南昌速度”的背后,闪耀着的是南昌人先行先试的探索精神,集聚着足以启发未来的“南昌经验”!记者 杨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