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人们敢花钱的底气何来?

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屈正州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2日

  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进行分析,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11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把暂时不用的闲钱存起来,是国人沿袭久远的习惯。这种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可谓是未雨绸缪的美德,因为这是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一种“风险管理”。“今朝有酒今朝醉”式的即兴花钱,常被人看作是败家子式的非理性做派。但从经济意义上讲,如今高达52%的国民储蓄率却是令人堪忧的。过高的高储蓄率意味着人们不愿花钱、不敢花钱,意味着企业生产的产品无人问津而卖不出去,由此形成国家投资增长和国民消费动力不足的矛盾。正因如此,如何有效提振内需,成为政府近年来不遗余力着力推进的工作之一。

  但老百姓又怎么能、怎么敢依照自己的意愿把攒下来的钱花出去呢?消费是要有底气的,对百姓来说,这个底气就是消除人们在子女教育、医疗乃至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虽然政府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改革,且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离人们理想的预期尚有一定距离。单就居高不下的高房价而言,如果人们都在积攒购房的首付款,都在辛苦地还房贷,又怎么敢把手中的钱随便花出去?

  除此而外,造成国民高储蓄率的因素还与消费金融市场不完善、民众缺乏良好的投资渠道有关。如果人们的投资取向只能局限在购房、炒股等狭窄的范围内,人们又怎能不把钱紧紧攥在手里?所以,降低国民储蓄率的可取途径之一,就是拓宽民众的投资渠道,完善市场法治环境以降低人们的投资风险。

分享:

来源:上海商报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