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3日
11月11日,金融行业的部分“十八大”代表集中接受记者采访,金融行业的未来思路大致清楚。
第一,稳健改革。
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还是货币发放,都强调了稳健改革的重要性。改革必须坚持,进度则由自己决定。
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利率市场化“速度适当”最合适。从改革开放全过程来看,最近一段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确实在加快。所谓的适当性,表现在最近一年来的货币调控政策与银行业的转型方面,市场千呼万唤降息与降准,但央行主要采用的是灵活性更强的回购手段,加上今年以来货币发行与银行贷款增长平稳,没有因为经济下行而大规模发放货币,也许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大规模发放货币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货币发放将与7%到8%之间的GDP稳健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
建行董事长王洪章介绍了利率市场化,银行业务的调整,包括信贷规模、信贷结构以及议价能力的提高。可以想象,未来银行的中间业务会进一步扩张,有助于提升溢价能力的与信托、保险等机构的合作会进一步加强,传统靠利差的银行模式逐渐向美国式的中间业务模式调整。
第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一方面信贷增量不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企业嗷嗷待哺,唯一的办法是调动民间资金。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提供了一组数据,证明中国民间资金的潜力。2010年中国的储蓄规模相当于GDP的53%,且过去几年中国资本都是净流出,支援了国际上很多市场的发展。但我国A股市场规模仅相当于美国市场的1/5到1/6,在拥有如此大规模储蓄的同时,很多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提高资源配置、资金利用的效率,为国内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和工具。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