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赵民望:须正视富人移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8日

    幸福现在是一个热词,就其出现的频率和惯性来看,特别是当很多地方把“幸福大于GDP”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新指标的时候,富民或民富时代隐约显现。尽管这一切只是一种迹象,但是民富国强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目标已经难以撼动。

    以民众角度看,现实的贫富差距严重打击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从政府角度解读,唯有发展经济才有满足民众对幸福需求的可能。然而,财富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幸福与财富的正相关逻辑,显然不仅仅经济发展、提高工资、甚至均富济贫所能够诠释。因此,面对今天所出现的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的事实,笔者认为这不只是那一部分富人的果实,而是阶段性社会财富的出现,这些珍贵的财富才是实现民富可依赖的酵母。

    问题是,对待这样一个还相当初级的财富群体,中国社会流行起来的“仇富”情绪,以及法律制度上的缺陷,还有财富拥有者本身的某些不文明行为,不仅将这些财富变成了对立面,甚至被视为社会公平的负资产。原本凭此实现“先富帮后富”的富裕道路,似乎也产生了此路不通的分歧与质疑。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量中国富人移民海外过“幸福生活”的一幕开始了。有统计显示,拥有1000万元以上净资产的中国人中,16%的人拥有国外的居留证,还有44%的人计划移民。在国外,针对中国富人的鼓励性移民越来越多。如最新出台的美国EB-5签证,申请人需投资100万美元,至少在当地招募10位工人。实际上,很多外国签证项目以巨额投资为条件授予投资人以移民签证。

    上述数据虽不足以证明中国富人在移民问题上的趋势性,但是,另一份《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则对财富报告中对2600位千万富翁的调查结论予以认可,其中在有关移民问题上的调查结果是:近60%的高净值人群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这方面的考虑,而在个人资产超亿元的大陆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另有47%正在考虑移民,两者之和,是总数的74%。

    相关数据或有出入,对此现象的无视就是掩耳盗铃。

    与那些“裸官”在形式上很相像,已经移民的富人其实也是“裸商”:家庭和一部分资产转移到国外之后,国内赚取的财富得以稳妥处置;完成国籍转换,回头继续在中国挣钱。

    很多说出的理由是空气污染、食品及卫生条件较低、子女教育等,没有说出的理由或许才是真正的“出走”依据。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从量化的财富数据看富人移民绝不是看别人的故事,因为社会财富聚集的有源之水外流,民众可分享的社会财富基数在减少。所以,富人的资本同样事关全民之福;

    对于政府来说,富裕阶层的集中出走更值得警醒。原因是,表面上财富数字流失的背后,具有多重的社会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财富损失多少的简单算术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先富起来的群体不只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中国培养的“精英人才”。中国已经提出到2020年,人才发展要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各个地方也在纷纷出台高薪吸引国外人才的政策。然而,以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这个富裕阶层,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优先建设者,也是中国精英群体的一部分,这些人的集中出走难道不比失去财富的损失更大?

    其次,必须正视富人移民对中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后果极其影响。投资移民是中国富人移民的主要方式,随着从中国带走一部分资产,随即出现的将是资产外流的继续,消费、个税的流失必然伴随。

    第三,资本外流也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滑坡的强烈信号。这需要从国家经济政策层面予以认真检讨。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不足,以往想要移民的商人主要是“大商人”,现在中小规模的企业主的移民意向也在增强。如果这个形势蔓延下去,带来的就不仅是更多资本外流,还可能造成更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日前一个“民营企业家对十八大最关心的问题”的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家们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拓宽民企融资渠道;切实保护私人产权。

    要不要留住财富毋庸讨论,如何留住财富这就是答案也是对策。

分享: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