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郑晓波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5日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将于11月8日召开,会议将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
10年风雨路,改革铸辉煌。本报今起推出“资本市场迎接十八大”系列报道,梳理近1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经济再次面临历史性选择,资本市场发展也再次走到一个历史关口。如何扭转资本市场低迷局面,使之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将是决策层必须考虑的问题。总结十六大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在下一个10年,资本市场仍应继续高举改革发展的大旗,在市场化的导向下加快改革步伐,将市场推至更高的发展层次,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十六大以来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行政力量不断弱化,市场化力量不断增强的过程。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首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确定了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化、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主线,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随后的8年里,围绕着“国九条”的贯彻和落实,证监会与相关部门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改革:2004年4月29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2004年8月,为期3年的券商综合治理开始;近年来,监管部门推行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改革发行定价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证券发行核准制度;2009年6月至今,发行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稳妥解决,体现了资本市场参与各方在解决重大问题时所展现的智慧,巩固了资本市场发展成果。截至今年6月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达2444家,比2002年末接近翻番,各行业中绝大多数骨干企业都已上市;两市总市值22.62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近5倍,市值排名由2002年的全球第13位跃居第3位,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兴国家市场之一;境内股市累计实现筹资4.47万亿元(不含定向增发中非现金资产认购部分)。资本市场加速了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了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十六大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说明,在中国建设和发展资本市场必须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发展,方能解决当前困扰市场的各方面体制机制问题,必须遵循市场化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能保持市场活力。没有改革,就不能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市场化的机制,股权分置改革也不会圆满完成。
没有改革,证券公司挪用保证金顽疾就可能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建立市场化的长效机制,今后证券公司的退出问题将可能长期困扰市场。
正是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成为近年来规模发展最快的新兴国家市场之一。下一个十年,资本市场应当如何发展?这是摆在证券监管部门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也成为当前业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在全球金融危机长期化的背景下,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住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想方设法以资本市场的科学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于中小企业、“三农”和创新创业活动,在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中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久前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下一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思路。《规划》中提出的“着力完善股票市场”九大举措,其核心内容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进一步健全基础性制度。事实上,自今年以来,监管层全方位推进市场化改革步伐,扩大新三板试点,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取消约40%的行政审批事项;出台第三轮发行体制改革举措;完善退市和分红制度;鼓励券商创新发展;大力培育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一系列新政措施,显示出监管层以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决心。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紧迫。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我国资本市场肩负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面临不一样的初始条件、制度环境和发展路径,只有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各项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只要资本市场参与各方能够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解决困难,奋力克服体制机制的种种羁绊,假以时日,我国资本市场的巨大潜力一定会得到充分发挥,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