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中国网:中国成美元陷阱最大受害者

来源:中国网    作者:唐任伍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9日

    美国债务缠身为何没有发生债务危机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其债务总规模余额超过15万亿美元,债务占GDP比重达到了101%,但美国却没有丝毫债务危机发生的迹象。为什么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希腊、冰岛、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债务危机频发、政府信用大幅下降乃至垮台之时,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不但没有发生欧洲那样严重的债务危机,而且仍然出手阔绰,大手大脚花钱,其中原因有五:

  第一,美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美元货币优势,转嫁债务和通胀危机。美元是当今世界的核心货币,但是发行权却掌握在美国手中。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央银行,它和其他许多银行不一样,美联储制造美元,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无限制发行美元。美元作为世界上的储备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几乎全世界的所有国家都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美元在世界经济中得到广泛的使用。美国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开动印钞机大量印刷美元,将贬值的美元输出到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流向新兴经济体。美元贬值的压力不断传递给其他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控制通胀难度加大。

  第二,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资本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出色的大学和最具活力的制度设计。软实力、巧实力比硬实力更具有化解危机的能力。美国的资本市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市场,具有强大的凝聚资本要素的各种基因,这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器。世界上最出色的前500所大学,美国拥有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些大学不仅本身就是化解风险的经济实体,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大学中产生的成果和思想,引领世界潮流,这足以让威胁美国的各种债务风险得以化解。美国几百年来形成的制度模式,成为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具活力的制度设计,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生存、发展的模板和那些新兴资本主义效仿的楷模。可以说,美国拥有阻挡债务危机发生的有效防火墙和阻断器。

  第三,美国拥有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变量,美国的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人口大国,2011年达到3.2亿人。在发达国家诸如德国、日本等国家不仅人口减少而且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新兴经济体诸如中国、印度等国家人口老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惟有美国依靠移民政策,人口逐年增加且年轻有活力。不仅如此,美国运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稳定的制度环境,将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肤色中的优秀分子吸引到美国,使得美国拥有一支创新力最强、心理状态最稳定的人才队伍。这是保障美国难以发生债务危机的人力资本。

  第四,美国依靠战争机器化解债务危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10艘尼米兹级的航空母舰控制着世界上的海洋,最先进的卫星、战斗机、隐形飞机控制着太空,装备最精良的陆军控制着陆地,核武器、导弹控制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依靠这些硬实力,美国在世界上建设有90多个基地,同时在阿富汗、伊拉克、中东、北非等进行几场战争。这些战争需要大量烧钱,然而美国倚仗其在世界上呼风唤雨的能力,转嫁战争花销,大卖军火武器,发战争财,使得美国越打越富。战争成为美国化解国内债务危机的手段和工具。

  第五,美国资源丰富,科技实力强大,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最多快速增长的公司,具有无穷的偿付能力。美国正是凭借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优势,以“金融创新”的隐蔽方式剥削他国财富,维持本国经济增长,并且筑就了世界对它的信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优质的要素汇聚。巨大的资金流、人才流、商品流涌入美国,维持着美国的繁荣和稳定,淹没了美国巨大的债务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美国依靠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长期靠举债来维持经济发展和国内消费,对其他国家进行隐性的财富掠夺,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额外收益。但这种长期损人的方式,从长远来看却也不啻于饮鸩止渴。一旦美国产生了对借债的“路径依赖”,“债务雪球”就会越滚越大,最终必然会透支他国对美国的信心。

分享: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