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正文内容

移动支付继续斗法 标准之争才开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9日

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称金标委)于2012年10月16日宣布,已经通过对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送审稿)的审查,这意味着历时一年半的移动支付标准编制工作,将进入最后报批阶段。

几大监管部门的会签将持续多久?财新记者获悉,虽然金标委通过的送审稿还要经过央行修改,但央行科技司态度乐观,确实考虑在今年年内对外颁布。若此言成真,则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个制定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的国家。

与当年苦盼《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心态截然相反,第三方支付机构现在希望这个标准晚点出。“现在定这个标准有点过早。”一位第三方支付产业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在产业没有形成共识之前,统一标准不容易,草率出台可能会在执行阶段引发后患。

“这个行业发展得实在太快,包括移动支付产业最发达的美国,全世界都还在观望。如果中国政府真心扶持金融创新,这个‘全球第一’不争也罢。”一位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部门负责人对财新记者感叹,“标准之争,现在不是已经统一了,而是才刚刚开始。”今年6月,中国移动宣布统一移动支付方案至中国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这意味着之前对峙数年的2.4GHz和13.56MHz标准之争,以中国移动的无奈放弃而告终。

中国的移动支付产业主要涉及三个阵营——以银联为核心的金融体系、三大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央行牵头制定产业标准,势必会一定程度地倾向于保证银行体系在移动支付产业中的利益;运营商手握用户和手机渠道资源,也在努力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而以支付宝为首的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目前拥有7.5亿注册用户,业已形成移动支付领域不可忽略的一支势力。

一位曾参加移动支付标准起草和讨论的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现有的文字版本还远没有到行业执行法规的程度。“央行最早还提过7月出台呢。但现在每一轮叫我们去讨论,内容都有很大变化,有一些甚至涉及基础原则性内容。”

在这场移动支付标准之争中,各大阵营玩家互为合作通道,也互为安全牵制,在拉锯中寻找着最终的利益平衡点。

央行是否有点急?

由央行科技司、金标委牵头的移动支付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于2011年3月正式启动。金标委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权、在金融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受央行领导和管理,其秘书处设在央行科技司。

按“远程在线”和“近场”两大支付应用模式,移动支付标准又分设6项和29项细分标准,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初立项。“远程在线支付”,即支付过程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服务器端通信完成。包括支付宝、财富通在内的一批第三方支付企业抽调技术研发人员,基于做电商的支付运营经验,依据央行科技司给出的大纲完成了“远程在线”的草案写作。因为此前互联网支付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已基本成熟,这部分内容的编制工作进展相当顺利,在随后的征求意见环节也没有出现太多争议。

移动支付标准制定真正的挑战,主要集中于“近场支付”。近场支付是指用户手持移动设备利用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传感器,在近距离与特定收单设备(如POS机)完成支付。这种支付可以联网也可以不联网(如城市公交IC卡)。

2012年春天,标准研制工作组从各大银行、银联、三大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召集了大约七八十人,在北京香山的一个宾馆集体“闭关”,只为尽早打磨出移动近场支付标准。

“这不像当年中国玩金融IC卡,直接把国外标准抄过来就行。这次全世界都没什么经验⋯⋯”一位曾参加标准起草和讨论的人士对财新记者回忆说,整个标准的起草是先由央行科技司攒出一个框架,核心思路一半来自央行自己的想法,另一半则参考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针对移动支付做的一套标准草案。

“(央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讨论,而是为了保护银行体系的既得利益。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这么着急地定这个标准。”前述知情人士认为,过急制定标准的风险很大,因为“很可能拿出一个有问题的标准,而直接采用这个标准的企业也极有可能在未来无功而返。”

“央行的思路,基本上是参照银行卡、金融IC卡的标准。他们对近场支付的理解就是把一张金融IC卡放在手机里。”前述曾参加标准草案编写的人士透露,工作组“闭关”数月,的确弄出“很厚一摞东西”,随后几个月又经过草案稿、征求意见稿以及送审稿好几轮评审,但在大量细节问题上分歧很大,标准的细节“并不清晰”。在业内人士眼中,融会近场支付核心技术的NFC通信手机“看上去很美”,但因涉及多种技术方案,标准的讨论变得相当复杂。

NFC作为通信手段,既可以做在手机里,也可以放在SIM卡里,还可以放在SD卡里,基于不同位置、介质选择的技术方案牵涉一连串复杂的产业链条,包括硬件终端厂商、网络运营商、芯片厂商,甚至还包括像苹果谷歌微软这些持有操作系统研发专利的公司,谁都想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参演角色。

与此同时,消费者使用的移动设备及其标准,还要跟商户的收单设备、POS机能够交互,而银联网络中所有收单设备,包括改造的NFC闪付终端都是基于银行卡标准。这又涉及通信和金融两个行业之间标准协调的问题。

“银行ATM机的密码键盘上方有一个遮罩,这个尺寸也有国家标准,可以在键盘上改造添加闪付功能,但现在很多手机屏幕很大,根本塞不进遮罩。而NFC识别距离有限,离得太远就刷不上。”前述知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说,就修改遮罩这一件事,就意味着要改动原有标准,类似标准修改不胜枚举。

除了通信标准,可信的服务平台(Trusted Service Manager,简称TSM平台)由谁搭建也是悬案。从2006年起,多个国际支付组织提出TSM平台架构方案,这是一个专门提供近距离无线通信应用程式下载的共享平台,主要任务是以认证方式管控SIM卡,对各金融实体发卡方与SIM卡合作方的基本信息、产品所需SIM卡空间以及应用安全性等问题审核评估,同时配置用户身份数据,在这条产业价值链上有重要的拼接作用。

至此TSM平台已不再只是技术之争,而演变为“谁来当老大”的问题。“现在大家希望由一个有公信力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来做(制定标准)这件事,移动支付有这么多跨界玩家,确实不好弄。”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人士表示。

两部委之争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超过了9.75亿户,3G网络已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城及大部分乡镇,3G用户数量达到1.19亿。手握大量移动用户资源的三大运营商,都寄望在移动支付的产业层面有更大作为。

“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有卡支付这条路上,从2.4GHz方案到SIM-pass方案、再到NFC-SWP方案,除了SD方案,其它我们都做遍了。”中移动数据部个人产品中心一位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说。2001年,中移动开始了“手机钱包”产品研发,尝试过各种方案,屡败屡战。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金融监管系统的各种政策阻碍。手机话费支付被央行明令叫停后,与银行发展的联名卡、电子现金卡等业务也因为通信标准、金融业务资质不足等问题,被银行监管机构相继叫停。

银行想“玩”移动支付,必须“借道”运营商。但从安全管控角度出发,央行一直主推基于SIM卡的近场支付方案,希望SIM卡不仅有通信功能,还可以开辟一个安全区——在这个安全区里,所有相关的金融应用由金融机构或央行来管理,而非运营商管理。但多数IT业内人士认为,这有点一厢情愿,工信部不一定愿意放出这个独立空间给央行。

不过,运营商想“玩”移动支付,也必须从央行获取支付牌照。2011年末,分属三大运营商的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但获批经营的业务只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以及预付卡发行及受理业务被央行否决。在业内人士看来,运营商持有的支付牌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融体系的框架,技术话语权倾向金融机构一方。

除了渠道和牌照之争,工信部与央行在通信标准问题上也论战多年。2009年中移动对外推出自主研发的基于2.4GHz标准的近场刷卡支付方案,这与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形成竞争。2.4GHz标准穿透力较强,以SIM卡为载体,放在手机里,能轻松穿透电池和手机后盖。但13.56MHz的穿透力就很差,放在手机SIM卡里,设备很难感应到。工信部因此一直坚持推行2.4GHz。但金融体系支持13.56MHz标准,理由也很现实——“现在商户已经有一台为金融IC卡服务的POS机了,总不能再为2.4GHz标准再加一台POS机吧?”

直到今年6月,这场标准之争才基本尘埃落定——中国移动和银联在上海签署移动支付合作协议,中国移动宣布未来将统一移动支付方案至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

今年3月,中移动与浦发银行推出联名卡,这张联名卡由“标准卡”和“手机卡”组成,包含电子现金(手机钱包)、贷记账户(即信用卡)和借记账户(即借记卡)三个独立账户。联名手机卡为芯片卡,记载电子现金和贷记账户,有挂卡和贴卡两种形态。在采用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后,这张联名卡将可在银联“QuickPass闪付”的机具终端使用电子现金账户进行小额消费结算,也可通过手机卡贷记账户,在大额交易场合使用联机消费结算或取现。

让通信参数符合金融IC卡标准,意味着手机端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改造,而配合13.56MHz的手机端改造仍有相当技术难度。据中移动内部所做测试,目前市场上主流近百款手机在搭载这一通信标准的SIM卡后,所做的各种NFC近场支付试验都未获成功。中移动内部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现在有三星S3和HTC旗下一款手机,已完全支持13.56MHz标准技术,预计中移动将会在今年年底推出这两款手机配套的手机钱包产品。

技术突破只是时间问题,但SIM卡改造所带来的相关成本由谁承担,SIM卡安全空间的管理权是否要交给金融机构,新卡由谁负责分发以及终极的安全由谁负责⋯⋯很多问题等待解决。

支付宝怎么“玩”

在运营商和银行之外,拥有7.5亿个账户的支付宝是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中最大的移动支付玩家。目前,支付宝移动设备客户端的应用激活量和月度活跃用户已达千万级。移动支付在支付宝交易笔数的占比,也由去年的1%-2%升至今年的10%。预计2013年年底将超过20%。

通过支付宝完成的移动支付交易,主要来自手机端的淘宝,或其他电商以及个人金融业务(如信用卡还款、手机缴费等)。很多PC端卖家未来会越来越多地以“独立应用”的形式进入移动互联网,即用户会越来越多地看到各种网购主题的手机客户端的出现,支付宝将针对这些卖家提供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但支付宝更大的野心是,要将其支付通路落地于各种线下支付。“我们对产业链没什么话语权,所以我们参加讨论时只提出了一条要求,希望技术标准能够开放,全社会所有有资格的企业都可以参加讨论。”一位支付宝公司内部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在近场支付应用上,支付宝希望有机会在运营商把持的SIM卡中,申请开辟与支付宝相关的业务区域,从而让支付宝也有一个账户载体,用户拿着这个账户实现线下支付。

“我们着重想的还是线下,但不会去跟银行POS机抢生意,因为POS机体验很好。支付宝要思考的方向一定是那些目前环境下支付体验不够好的场景,重点解决那些线下传统支付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支付宝移动产品部资深总监许吉表示,在近场支付游戏规则尚不明确的当下,支付宝在移动支付的研发主要基于“远程在线支付”,各种产品创新主要围绕二维码展开。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央行一直忌讳支付宝进入“线下支付”,即用户用支付宝账户而非银行卡账户完成线下交易。支付宝之所以强调二维码的价值,只是规避央行监管限制所打的一种擦边球。“二维码是个好东西,未来一到两年内一定会满天飞。在产品上印一个二维码,用户拿手机一扫描就会自动跳转至快捷支付通道,完成购买。”许吉认为,从远程在线的角度切入移动支付,目前看来还没有超越二维码的技术。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2013年后,500元左右的双核安卓智能手机会像当年的山寨机那样,在全国迅速普及,而运营商的3G上网通路也会变得越来越方便实惠。硬件环境的不断提升,将让更多的人认同“一个实时在线的社会”,到那时,线下支付和线上支付的区隔将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无关紧要。

目前,支付宝针对出租车、商铺等各种线下支付场景设置的业务推广团队只有几十人的规模。许吉告诉财新记者,未来支付宝将不会增加太多人力开支,而会采取与美团、大众点评等网站分成合作的模式,发展线下支付业务。

分享: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