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东方早报:学经济并不意味着赚大钱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5日

    在当下中国,高考无疑是牵动众多国人神经的大事。在家长和考生看来:高校的选择固然重要,但高考专业的比较同样举足轻重。只要对当前的高考专业选择稍作留意和观察,人们就很容易发现: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将专业志愿确定为经济学,众多家长也往往将子女修读经济学专业视为最佳选项。

  如果追问家长和学生为何如此热衷于经济学,不排除有些学生对该学科有探究兴趣,但更普遍的答案似乎是:修读经济学,在毕业后可获取优厚的薪酬待遇和福利水平。简单地说,修读经济学就意味着赚大钱。

  问题在于,修读经济学能否以赚钱为核心目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单个家庭和个人均有了更广阔的自由选择权,因此,家长或学生基于就业和收入视角来确定专业方向是无可厚非的。进一步,当我们将合法收入视为个人对社会贡献程度一个标尺的时候,“赚钱”甚至于“赚大钱”也不应被视为是世俗甚或“庸俗”的表现。

  然而,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持续繁荣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有效协同,体现一个人社会价值的也绝非“赚钱”这个单一指标。人们青睐经济学专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倘若这种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仅仅是“赚大钱”,则不仅会影响多种学科的协同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充分展开,而且会影响青年学子在人生历程中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实现与幸福追寻。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修读经济学真能“赚大钱”吗?作为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数年的高校教师,我的一个观察是:许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经济学专业时通常是瞄准前面的“经济”二字,而有意无意忽略了“经济”之后的“学”字。

  经济学重在探究经济系统中的资源配置、行为选择和利益格局问题,它的重要使命是在理论层面阐释和厘清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尽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且教学过程也往往将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相结合,但它毕竟不唯一(或许也不可能单独地)承载着“职业训练”的职能,将经济学单向度地理解为“职业训练”很可能是对这个学科的误读。

  从就业的角度看,源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对经济学人才需求的增长,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找工作时确实有某些优势,否则就很难解释有那么多的家长和学生将眼光“锁定”为经济学。然而,这种“锁定”必须审慎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找到的工作是否真能“赚大钱”、真能有很好的职业发展,取决于个体的综合素质、努力程度以及社会契机,而与是否在本科阶段修读经济学不存在高度相关性。关于这一点,我们观察当前活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就会发现他们的本科专业背景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新闻学等几乎所有的学科。

  二是从长期来看,青年学子在职场中的竞争力来自其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即相对于其他学生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是否足够强。当经济学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选择,所学课程和知识结构的差别性并不显著,且整个社会对经济学学生的需求相对稳定时,则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供给”增大将会对学生的就业概率和薪酬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显而易见,修读经济学可以基于“赚钱”的念想,但不能局限于“赚钱”;修读经济学可能有助于“赚大钱”,但不能确保必定会“赚大钱”,社会、家庭和学子在理解经济学专业时最好能秉持某种平和的态度。

  学经济不等于必定能赚大钱,但这也不意味着经济学就是“屠龙术”,经济学当然是有用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学也往往被冠以“显学”的称谓。但经济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并不唯一体现为学生“求职技能”甚或“赚钱技能”的训练,而更多地体现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决策咨询和服务社会等诸多维度。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我认为在确定专业选择时应更多地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兴趣,只有基于自身内在冲动和浓厚兴趣的学习才更具有创造力、持续性和发展潜力;二是韧性,无论学习任何专业,只要以认真、坚韧的态度钻研,均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三是思想,我们欢迎青年学子选择经济学,但学生进入经济学专业之后需要思考:技能型训练是不是重要、首要甚至是决定性的。

分享:

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