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4日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目标,并提出了诸多具体措施,如果这些改革举措都能有效落实,中国金融业一定会在“十二五”迈上一个新台阶。但金融改革岂非易事?
金融改革不是发几个文件就能解决问题的,尤其在目前金融高度垄断的格局下,改革要面对的都是最难啃的骨头。要想让实体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让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功,就必须要疏通经济血管,让金融渠道顺畅,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以银行为例,现在如果再不打破垄断,不放开金融牌照,不搞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用垄断、特许经营、息差保护,这些金融机构则很难真正强大起来,而老百姓也很难获得与消费支出相对应的高质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很难有效获得金融支持。
同时,我们的金融监管框架需要尽快改革。如果我们继续沿用分业监管,除了监管覆盖不足,各种交叉性的金融产品会让金融系统性风险进一步扩散,不利于金融安全。尤其金融控股集团的业务涉及多个金融领域、业务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于是风险变得更加分散和难以监控。建立统一的金融混业监管机制迫在眉睫。
对此,金融改革“十二五”规划也格外重视,明确提出要避免监管缺位和错位,要完善金融稳定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共享的规范化和常态化。但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各监督管理部门太重利而轻义,而且各监管机构都以部门利益为重,尤其各大部委之间的利益博弈不是一般人能够撼动和协调的,这种“五龙治水”的分业监管格局一直在扭曲着中国金融业,如果没有一个超越部门权力的统一监管、协调机构,则很难让“一行三会”齐步走,也很难做到统一监管和信息共享。
拿中国资本市场来说,虽然有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但各部委利益交叉参与其中者不计其数,如基金、券商、银行、保险、信托发行的理财产品分属几个不同的监管主体,无法实施统一监管,从而各部门对股市发表或采取缺乏统一战略性的干预措施。因此,我希望中国金融市场建立一个对市场长期负责的“金融安全协调委员会”。
今年以来证监会曾多次提及要搞“税收减免”,以减少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让中国股市恢复“正和博弈”,但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迟迟不予配合,从而让证监会开了空头支票,说白了这就是吏治不调,在目前部门利益之争和“五龙治水”的情况下,互相掣肘是常有的事情,而这恰恰也是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所遇到的大麻烦。
设立一个为中国金融市场长远发展的战略协调管理部门非常有必要。打通各部门之间的监管通道,共享监管信息,尽早建立统一、协调的金融混业监管框架。
(来源:证券之星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