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胡群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3日
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这是连续第7个季度增长放缓,也是自2009年首季以来最低的增幅。
在全球经济持续萎靡的严峻外部形势下,国内经济出现下滑,影响银行的经营和资产质量,同时,新的监管制度、经济政策以及商业银行的改革都使我国银行业面临诸多挑战。
“对中国银行业而言,转型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变 ‘外延粗放’为‘内涵集约’,最终实现银行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和盈利的持续稳定增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称。
粗放经营和利率市场化挑战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粗放式管理及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现象不可忽视。近几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和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依赖规模扩张、粗放经营的特征依然明显:产品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新兴业务拓展乏力;渠道服务效率不高,客户管理精准化程度不高;风险管理能力滞后,资本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等。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监管约束,外延粗放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亟须改变。
今年央行两次下调贷款利率下限并上调一次存款利率上限。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要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这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十二五”期间将有更大的发展。
“传统的资产扩张增长方式存在极限。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加快演进的大趋势下,过度依赖资产扩张和利差收入的盈利方式也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近日撰文指出。
中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在上市银行公布2011年年报时已成为舆论诟病,虽然四大国有银行在国际银行业排名中都处于前列,但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普遍在40%以上,最高的甚至接近80%;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基本都在20%以上,最高的则在70%左右。
“息差业务面临挑战,利率衍生工具大有可为。”宗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利率全面放开后,短期内存贷款利率会有一个整体上升的过程,但长期的升降则更多受宏观经济、资金供求、汇率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传统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
宗良指出,股份制改革以来,我国银行业为适应新形势不断进行转型,有些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惯性仍很强,许多方面非但没有取得进步,反而有陷入“路径依赖”的趋势。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深化,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的持续发展面临问题。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起“三会一层”(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治理结构,但是距离完善的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产权结构仍不够多元化,这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对我国银行业自身的长期发展,社会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以及整个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资金安全,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亟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除中行外汇资产占比达到24.88%外,其他三家最高的工行也只有8.45%,工、农、建行平均外汇资产占比仅达6.24%。宗良认为,这表明我国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本土上,境外业务比例不高,抵御全球经济动荡的能力不强。
“目前国有银行高管的金融素养毋庸置疑,在国内他们既是银行高管,又有政府背景,但他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则把握如何,尚不确定。”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称。
呼吁差异化监管
银监会案件稽查局局长刘元及中国人民银行王亮亮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指出,银行业发展战略、市场定位、经营模式、发展途径、监管思路等高度趋同,同类同质竞争激烈,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银行应该差异化发展,监管机构亦应差异化监管。
奚君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业务结构单一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受到严重冲击,而以商业银行为根本的综合经营的银行则因为业务综合化和多元化而受到的冲击影响较小。目前,国际主要的大银行经由不同的路径基本实现了综合经营,这些银行不仅从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也可以向客户提供与投资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相关的各种业务,这为其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
“针对大型银行机构,应该更为系统地探讨综合化经营的路径以及相应的监管体系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丁建臣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金融创新一直采用严格的监管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融市场的高风险,但也约束了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削弱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由于中国金融发展水平较低,诸多金融市场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或完善,无法形成吸引力和竞争力。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