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2日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
围绕这一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近些年,我省通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就业、促进创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今年7月,我省有32个就业创业先进集体和个人获得国务院表彰;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也获得了国务院通报表扬。
就业创业工作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省委书记苏荣明确指出,切实做好就业工作,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
省长鹿心社一再要求,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创业,通过就业创业鼓起群众的“钱袋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将就业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贯彻《就业促进法》的地方性法规——《江西省就业促进条例》和10余个配套文件,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千企万岗”帮促就业百日服务活动创造了就业服务活动的新模式,被评为人社部2010年地方就业十大创新之一;2011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启动仪式被国家四部委称为“地方招聘活动沟通协调配合工作的楷模”。今年,南昌、宜春、萍乡3个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全部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我省的贷款规模、回收率连续九年保持全国领先,创造了小额贷款的“江西模式”,成为我省就业创业工作的一块品牌、一张名片。
一系列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帮助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与创业。2007年以来,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81.98万人,占全国的4.1%;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持在700万人以上规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4%以内,低于全国0.66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零就业家庭连续六年保持动态清零;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工留在家门口就业。
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打造小额贷款“江西模式”
“多亏了这10万元贷款,要不然这店现在还开不了业!”不久前,在峡江县就业局办理小额担保贷款手续的肖春香欣慰地说。肖春香在巴邱镇经营家具店,当她为资金短缺发愁时,小额担保贷款帮她渡过了难关。
在我省,像肖春香这样的创业者还有很多。今年前9个月,我省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9.25亿元,扶持个人创业8.28万人次,带动就业30.37万人次。
“创业是扩大就业最积极、最有效的途径,对吸纳和带动就业具有倍增效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根据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评估报告:我省小额担保贷款每万元实现1人就业,每扶持1人创业可提供3.84个就业机会;创业者平均年收入比贷款前1年增加9200元,增幅达24.4%;小额贷款拉动其他资金对经济的投入为贷款额度的1.5倍,从个体创业项目每年新增产值与全省新增产值的比例来看,创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5年内增加了4倍。
今年,我省还对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了扶持范围,将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小微企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象,小微企业最高可申请贷款400万元。这些新政策新举措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
完善服务园区用工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9月中旬,位于南康市龙岭工业园区的德普特科技有限公司新招录了240名员工,却为员工缺少技能发愁。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得知后,主动介入,协调该企业和市农民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对新员工分4批次开展了岗前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进园区、校企对接促就业”、“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以园区企业为培训载体的“一个系统、四个程序、六项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已成为保障园区企业招工、用工、稳工的重要举措。“招工一人,培训一人”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新型培训模式,已成为缓解我省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2009年以来,我省已为省内工业园区开展定向免费培训114万人。
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王小平介绍说,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我省依托就业信息系统,通过开展“一网五点”就业信息基础管理工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失业动态、大学生就业实名制管理、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发布等5项就业信息实行动态监测。从去年12月开始,我省还对11个设区市的74个工业园区开展用工信息动态监测,实现了就业工作的动态管理。遍布全省各地街道、乡镇工业园区的1717个基层服务平台,正在将就业工作的触角和公共服务内容向基层不断延伸,让就业愿望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对接更直接、更有效。
本报记者黄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