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9月26日公布首批获准受托管理
保险资金的9家机构后,10月12日,中国保监会再次发布《关于确认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人报告事项的公告》,公布了第二批17家可以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的机构名单,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人范围进一步拓宽。
这只是保险业资金市场化改革10年来的一个缩影。相比之下,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早已经覆盖投资领域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债券、基金、股票、PE,还是不动产、QDII等,都已经为保险资金敞开了大门。”用一位保险公司投资部负责人的话来说,如今保险资金几乎没有什么渠道不能投资。
从2002年底的5799亿元,到2012年6月底的6.78万亿元,中国保险业资产总额在10年间增长了12倍。这10年来,随着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保险创新大戏不断上演,改革步伐越迈越大。在资本实力提升的同时,从严管到放开,从渠道狭窄到投资多元,从品种单一到百花齐放,保险资金运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十六大’以来的10年,保险业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重大突破,保险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已基本全面放开,投资范围接近成熟保险市场水平。”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如是评价。
监管松绑 释放市场能量
10年来,在
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市场化的保险投资变革为核心,中国保险业吹响了迈向新时代的号角。政策监管的松绑不仅改善了保险业投资环境,更为市场释放了能量。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仅限于
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银行存款占保险资金运用额的一半以上,投资品种非常单一,造成保险投资的利率风险过于集中,投资收益不高。
2003年1月1日新修改的《保险法》实施,强化了保险投资者的便利化和选择的自由化。而2008年第二次《保险法》修订草案,更是强调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首次规定保险资金可以用于不动产投资。
10年来,为使保险业进一步进入资本市场,提高投资收益率,保监会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设立治理完善、股权结构合理、市场化运作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探索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
自2012年4月以来,陆续获批的光大永明等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保险资金主要集中于2006年先后成立的9家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手中。中小保险公司开设资产管理公司的获批,标志着保险业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市场,真正实现了保险与银行、
证券、信托的市场化对接。
2012年以来,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保险业进一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进程,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放松管制、拓宽范围、简化审核程序,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在符合监管法规的前提下自主决策、自行投资、自担风险。
截至2012年6月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6.78万亿元。即将陆续出台的投资新政“13条”,旨在全面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这意味着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将打破以往体内循环的封闭现状,打通目前逾6万亿元的保险资金和证券、基金、银行、信托等行业的业务通道,有力推动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
渠道拓宽 维护金融稳定
10年来,在坚持合法合规、风险可控并满足资产负债配置需要的前提下,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支持国民
经济建设。
保监会不仅鼓励保险资金购买国债以及符合条件的公司债和企业债,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鼓励保险公司直接或间接投资资本市场,发挥保险机构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的优势,促进资本市场稳定。
2004年10月,《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为险企带来了新的曙光,正是由于保险公司可直接入市的投资比例逐步放开,险企投资收益率大幅度提升。
2005年2月17日,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取得保险资金入市第一单,完成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首笔交易。另以中国人寿为例,2006~2010年期间,2006年“股权投资类投资收益”一项较2005年增长高达1785.21%。
时至2010年,保监会再次发文打通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之间的界限,自主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增加至上季末总资产20%以内,投资股票、股票型基金加货币型基金合计不超过总资产的25%。
十年来,保险投资渠道不断拓展的背后,相伴而生的是保险投资管理模式的不断演进。2006年10月,保监会正式公布《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对保险资金积极投资未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及相关细节进行了明确规定,意味着保险资金自直接投资股票市场以来又一次获得了实质性突破。
至此,保险资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参与投资上市和未上市的银行股权。同年10月,工行A+H股同步上市,在A股发行中,保险机构约有142亿元资金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一级市场共计竞得超过45.5亿股,占工行当时A股发行规模的30.5%;同年11月,中国人寿竞购广发行20%股权,成为首家成功参股未上市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保险机构。
“银行股权投资的放开,有利于加强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化解历史利差损,降低金融风险,不仅促进了保险业与银行业深层次合作,也有利于促进金融业结构调整,维护金融稳定。”亲历这一发展过程的保险业资深人士表示。
2012年5月,保险投资新政“13条”相继发布,如今已有四项正式出台,不仅降低了投资门槛、增加了投资范围,更进一步提高了投资比例,增加了资产配置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随着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继续深入,行业壁垒正逐一打破,险企与银行、证券公司、信托等金融机构同台竞技的时代正悄然到来。
结构改善 投资品种渐丰
十年来,保险业以“发挥保险保障和
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为本,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方式投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稳妥推进保险公司投资国有大型龙头企业股权,特别是关系国家战略的能源、资源等产业。
自今年8月以来,伴随新一轮投资新政的落地,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牌照密集下发。在短短2个月之内,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等多家保险公司相继获得保监会股权和不动产投资“双牌照”,这标志着保险资金运用“13条”新政策开始进入实质性的落实阶段。
日前,太平人寿公布了旗下“南水一号”首月结算利率,8月份年化结算利率为5%,以附加险身份出现的“南水一号”保险资金,逾50%的比例直接挂钩于国家重大基础
民生工程——南水北调债权投资计划。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太平人寿增持基础设施类资产并获得较高收益率,被业界解读为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放宽后险企对
产品创新、投资创新的积极响应。
前不久,太平洋保险集团宣布,旗下产、寿险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同时获得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双牌照”。据悉,去年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金额达40亿元,并在业内牵头发起设立迄今最大的保险债权投资计划,金额达210亿元。
在支持基础设施和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闸门打开之后,保险业服务民生工程和实体经济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按照《金改“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蓝图,“十二五”期间,保险业要规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设立公司治理完善、股权结构合理、市场化运作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探索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要鼓励开展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稳步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未上市企业股权,支持保险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投资渠道,依规投资保险类企业、非保险类金融企业和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企业股权。市场普遍预期,在《金改“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未来保险业保险投资市场将更具活力,改革发展的步伐将会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