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7日
8月31日9时,北京东城区雍和家园3号楼的单元门厅内,张芹英老人仅花了5分钟,就在“181”菜篮子便民服务平台上买到了产自江西的绿色果蔬,成为北京市体验电子菜篮子的第一人。
该平台创办人彭军香介绍:“‘181’以销售江西产品为主,到2013年,年销售额可由现在实体店的5000万元左右,迅速增长到20亿元!”
“‘181’是政企携手、扩大省产品销售的一个典型。”省商务厅负责人介绍:“这几年,我们以发展外贸的方法开拓省产品市场,以招大引强的理念为赣产品搭建促销平台,通过扩销促进生产、增加就业和税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打入“楔子”,以点扩面——以“招大引强”理念寻找商贸流通合作伙伴,对重点市场实施重点突破
对生产者而言,“北上广”市场是块“试金石”——只要能在其中稳住脚跟,产品影响力就将得以提升。
省商务厅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处处长江疆介绍,虽然我省大部分绿色农产品品质过硬,但往往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单枪匹马很难跨过大市场的门槛。“以进入农工商超市门店为例,进场费等各类费用高达几十万元,足以将一些好产品拒之门外。”
以“北上广”为突破口,加速赣产品“走出去”,需要挖掘新的模式。2010年,省商务厅主动与北京市回故里江西土特产品商贸有限公司对接合作,在北京东城区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江西商品大集”永久性展示窗口。经过几年的发展,双方合作模式日趋成熟——目前,回故里公司已在九江、赣州等地建设生产基地,并着力打造质量可追溯电子体系。彭军香介绍,下一步,“181”将开发基于网站、手机等多种平台的销售终端,覆盖北京所有社区。“到那时候,越来越多的江西绿色农产品将成为飞出‘山窝窝’的金凤凰。”
“北京模式”的成功,意味着“借船出海”的营销模式同样可以在上海、广州复制。
省商务厅副厅长李青华介绍:“为大力拓展省外市场,目前,我省‘十百千’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即在省外重要消费型大城市重点打造10个综合性省产品销售平台,每年在省外重点消费型大城市新增加100个江西省产品专卖店,每年在省外发展1000个江西省产品经销商,以加快在省外建立省产品销售网络。”
政策引导、搭建平台——赣企参展积极性高涨,大力建品牌、拓市场、抢订单
借鉴抓外贸出口的方法组织企业拓市场,抢订单——省商务部门思路一变天地宽。
从2010年开始,省商务厅将以资金扶持企业赴境外参展的政策覆盖面,扩大到企业国内参展,大力组织万家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极大鼓舞了企业借助展会平台抢订单、建品牌、拓市场的积极性。
2010年3月2日,北京“江西商品大集”在金源燕莎购物中心刚拉开帷幕,参会赣企就充分感受到江西绿色产品的“热度”。“绿滋肴”业务经理周艳介绍:“运到现场的24箱货物,不到一个小时就几乎卖光。”展示期间,200多家国内外大型卖场的采购商踊跃签约3.06亿元、300万美元。
南昌“胡老太”对“展会经济”深有体会。五六年前,南昌胡老太食品实业有限公司还只是一个只有三四人的小作坊。而今天的“胡老太”,建起了生产线、用工近百人。总经理胡衡芝告诉记者:“我们销售全靠商务部门组织的展会。光靠展会上签订的业务,就不用愁全年产品的销路。”
上海、广州、西安……几年来,省商务部门大力组织赣企赴省外举办商品促销活动,帮助企业建立品牌、收获订单、抢占市场。统计显示,仅2011年,我省组织企业参加的各类商品大集活动,合同销售额就高达44.23亿元。
完善体系、优化服务——千方百计破解农产品“卖难”
加大项目建设,完善商贸市场流通体系,成为我省破解“卖难”的金钥匙。近年来,我省大力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已覆盖全省所有的县、97%的乡镇、85%的行政村,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联合采购平台。2011年,我省被列为全国8个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省份之一,南昌、赣州、上饶、宜春4个设区市先后启动相关项目57个,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7500余万元。
此外,全省商务部门还不断优化服务,大力提升扩大省产品销售的“软实力”——通过举办走出去、引进来的各类对接活动,引导专业户开展标准化种植、养殖,促成沃尔玛等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在我省建立直采基地。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省农产品平均直采比例近50%。目前,江西大米、冷鲜肉、水产品、柑橘、脐橙等绿色产品,已进入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30多家连锁超市,年成交金额200多亿元。面对南丰蜜橘、瑞昌山药“卖难”问题,大力开展农超对接、网上购销对接,举办专场推销会,协调解决销售问题,有效地帮助了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专家指出,近年来,我省推动赣产品“走出去”,目标明确、政策先行、举措有力,真正把各地和企业的热情、积极性搅动起来,成为富民兴赣的强动力。
王宏光 本报记者何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