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赵民望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7日
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以一根小阳线所凝固的6124点位,绘就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珠穆朗玛峰峰顶”。五年之后的10月16日,截至收盘,沪指报2098.81点,上涨0.11点,涨幅为0.01%;深成指报8645.54点,上涨23.57点,涨幅为0.27%。也就是说,整整5年之后的今天,曾经超过6000点的市场甚至在为守住2000点这个关口不得不苦苦挣扎。
5年前沪指的6124点,5年之后沪指的2098.81点,就资本市场本身而言,难言是高还是低、是好还是坏。然而,这些记录市场涨跌的数字既不简单枯燥,也并非没有生命。比较这些数据之后,中国股市发展的脉络便清晰可见:上证综指从6124.04点跌至今天收盘点位,5年间下跌4025余点,跌幅高达65.7%;以个股来看,5年前今天的两市A股算术平均价高达20.48元,而截至昨日收盘的两市平均股价只有10.96元,缩水达46%,大多数股票价格几乎被“腰斩”。在这里,数字至少不能证明中国股市是在健康平稳的运行。
悖论也由此出现,难道中国股市大发展了5年之后,竟然等于没有发展?这不是臆想,同样有数据可以说话:5年前沪指创下6124点历史高点时,两市有1497只股票;5年后的今天,两市已经有2471只个股。也就是说,5年时间里,上市公司增加了974家,数量增长了65%。但是,上市公司数量大增的同时,A股市值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大幅下滑。当沪指攀上6124点时,两市A股总市值约为28.54万亿元,5年后A股总市值却只有21.4万亿元。
解释这样一种现象需要怎样的理由?不管监管者如何评论中国股市的这5年,也无论有着什么样的主客观依据,5年市值蒸发超过7.1万亿总是事实;必须正视的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国经济在全球保持着较快的增速,经济总量向上的大趋势从来未变。然而,中国股市却始终难以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指数和股价暴跌的背后,投资者财富灰飞烟灭的现实无法回避。
如果说中国股市5年时间没发展没变化,监管当局或许不答应。事实上,A股发生的一系列政策变迁。例如,股权分置的改革、“创业板”的推出、有关税收政策的调整、打击内幕交易、严惩股评“黑嘴”等等。包括许多堵漏措施在内,证监会等机构一直在辛苦地维护着中国的股市。可惜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如同国家安监委面对频发的矿山事故一样,监管机构只能疲于应付市场。尽管后来的郭树清主席为此祭出新股发行制度、退市制度、分红制度、交易费用、内幕交易等七大新政,试图将中国股市的漏洞一一补全,但是这一切很难立竿见影。原因就在于,中国股市的基础不牢,再加上政府政策指向性等制度安排,严重限制了证券市场的发育,证券市场多数情况下被政府以政策所裹胁。
首先,资本市场的真正功能一直就没有凸现出来。从设立之初的“为国企解困”服务,到后来为吸引“外资”而设B股,以及设立创业板,还有为了成全一个城市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特设的“国际板”,中国股市始终只是一个由投资者组合而成的“提款机”,其任务都是为除投资者投资之外急需资金的领域服务,全然无视投资者正当的投资回报。
其次,监管者一味强调投资者教育,与其监管责任相比,这就是本末倒置,教育投资者市场就是最好的老师。更何况,监管机构自身“监审不分”,审批功能远强于针对市场各方参与者的监督、监管。
中国需要一个公平、正义、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不过,回望5年来的上证指数走势,就应该看到中国股市的“制度底”阶段依然没有完成,这才是中国股市长期走熊的最重要原因。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