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黄倩蔚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7日
日前,有消息指交通银行已获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批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30亿元(4.76亿美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这是信贷资产证券化重新开闸之后第二期银行信贷资产产品发行,上一次国开行获批101亿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上市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全面重启。
消息指出,本期交行所发行的证券包括优先A-1档8.5亿、优先A-2档16亿和优先B档3.1亿,以及次级档约2.63亿,信贷资产证券将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时发售。这次交行的ABS资产池中,共包含60笔贷款,加权平均贷款年利率6.30%。此次发行,交通银行将开拓新的发行渠道,在上海证交所推出有资产担保的证券(ABS)。
在此之前,交通银行副董事长牛锡明曾公开表示,我国信贷总量未来几年突破100万亿元的可能性很大。在这些信贷资产中,有大量期限比较长的优质资产,唯一的问题是缺乏流动性。把这部分资产证券化就可以保持流动性。
牛锡明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首先要解决风险问题,不能让风险随信贷资产证券化而扩散出去,其次要解决交易平台问题。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目前交行尝试创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方案朝着牛锡明当时设想的方向进行。
信贷资产证券化
今年已发行131亿元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从2005年开始启航,此后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快速上升,到2008年已达到300亿。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2009开始试点暂缓。今年年初,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500亿的试点额度再次扣响了资产证券化的扳机。
今年8月,上海浦东路桥发行,南京公用,宁波城建、天津房地产信托集团先后发行资产支持票据(ABN)共计40亿元。9月,国开行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ABS)101.66亿元,加上此次交行再次发行30亿ABS,今年已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131亿元。
在当前的政策试点阶段,发起人都有意识地挑选质量较好的基础资产组合进入资产池,以确保低风险发行成功,但分析师认为,未来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将使产品的信用评级分布更加多元化,低评级高收益的证券有望登上舞台,以满足不同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组合的要求,并达到资产证券化分散转移风险的目的。
转移信贷风险须慎防扩散风险
不过,今年银行信贷质量承压,加上此次资产证券化试点将“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纳入证券化的范畴,有市场人士担心信贷资产证券化或会使得银行风险扩散。政府平台贷款由于未来现金流不确定,评级和定价也都是难点,其进入信贷资产证券化池子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如果有部分‘合格’平台贷款被纳入证券化产品,要特别注意防范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决策失误,甚至与供给者产生纠纷的风险。需要特别加大对这类产品的信息披露机制,要求进行特别尽职调查或引入独立评估师、会计师,提供评估定价模型协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表示。
事实上,基础资产风险是资产证券化风险源头,一旦基础资产受到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质量下降,风险将沿着交易链条,传播给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中,AAA评级证券占比77.51%,无评级证券主要包括优先级/次级结构中的次级证券和私募发行的证券占比14.71%,其余也都属于投资级以上的证券,没有垃圾债券。但在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基础资产更多的主要以企业贷款为主。“由于个人贷款相比企业贷款整体质量更好,银行将个人贷款证券化愿望不强。”黄文涛分析表示。
对于未来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连平认为,资产源头风险管理很重要,及时披露基础资产信息,提高评级准确性,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重要一环。当前,监管部门试图通过风险的强制自留,以降低银行隐瞒信息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规定“信贷资产证券化各发起机构应持有由其发起的每一单资产证券化中的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一定比例,该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每一单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持有期限不得低于最低档次证券的存续期限。”
中信建投分析师黄文涛分析认为,“资产证券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服务于实体经济,又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灾难,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之路应该以次贷危机为鉴,稳步推进,适度监管,既确保风险可控,又避免过度管制桎梏了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