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5日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科技兴赣、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加快创新型江西建设。如今,科技创新正全力提升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赣鄱大地绿色崛起的强力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风起云涌
不久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的《调研报告》连续载文,对我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报告》指出,江西省委、省政府2009年开国内先河实施的,以主攻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心任务的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成功推动了江西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境崛起、进位赶超,对于全国各地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我省积极实施的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以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心任务,实现跳跃发展,造成局部强势,进而带动全局跃升。工程实施的两年半时间里,我省在新一轮产业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2011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幅稳定在21.6%至23.4%之间,完成工业增加值1568.32亿元,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2%。今年1至8月,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047.38亿元,同比增长14.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
创新机制体制抢占发展先机
今年6月,在香港招商周期间,我省举行了重大项目签约仪式,共签约重大项目90个,签约总额9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创历届新高。这是我省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又一次重大活动。此前,我省已连续举办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推进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系列活动,都属于我省科技大开放和产业招商史上的超常规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宏大,单靠政府投资、企业自筹资金无疑是杯水车薪。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必须采用尊重创新规律的全新机制体制。
我省坚持以政府管理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建立了高位推动的组织体系和科技资源统筹调度体系,先后制定30多个规划、实施意见、配套政策以及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规划,有效弥补了经济欠发达、人才短缺和资源不够集聚的缺陷。据统计,两年多来,通过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出台,我省形成了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创新政策体系,70%的科技计划项目和70%的科技经费,都服务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体制新,活力增;机制新,效益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表示,只要有效破解科技人才、高级生产要素、软环境等短板问题,后发地区完全能够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我省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在一些领域,已开始从气喘吁吁的追赶者,成为从容淡定的同行者;从亦步亦趋地跟跑者,成为阔步在前的领跑者。
——至去年底,我省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6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2个。建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5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数量增幅居全国中上游,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主要产业的研发平台体系。
——2011年,江西区域创新能力的排名由全国第22位前移至第18位,跃升4位。本土人才成长为业界翘楚,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批创新团队在国内外业界崭露头角,赢得尊重与话语权。
——“十二五”开局之年,6项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含3项参与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
据了解,目前,江西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已从“十五”期末的45.6%,提高到2011年的50.1%。
本报记者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