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晶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9日
美国财政部6月15日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为7635亿美元,比3月末减少了44亿美元。这个消息一出,顿时成为国内民众热议的话题。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半年多时间里,特别是在奥巴马政府推出“加印美元”的非常救市举措后,美国向世界发行的政府债券产生了贬值的直接后果,中国不断增持美国国债的行为一直广受国内质疑,因此,中国自去年2月以来首度减少美国债券的情况引起舆论界重视是可以想像的。
但是,对于这一情况的诠释,舆论界却出现了多种版本。综观各种分析,有的认为这是中国政府采用减持部分美国债券的行动对美国政府表示的一种不合作姿态;有的认为不一定是政府的官方行为,可能只是某些机构的动作;也有的认为可能是部分自然到期的债券,并不代表中国有减持行为,甚至中国在这个月可能仍然有增持动作,只是因为这部分自然到期债券的对冲才使总量有所减少。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很可惜它们都只是一种猜测,不一定符合事实。在这样的时候,民众希望得到来自权威部门更准确、更明晰的信息,但是,在财政部的网站上,却看不到关于中国持有美国债券变动的任何信息。
我国保有的巨额外汇储备给经济协调发展增加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面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格局,外汇储备更需要广拓投资渠道,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尽管近几年我国外汇投资的“战绩”不是很理想,但这种方向并没有错,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储备占有极高比例的情况下,投资美国债券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是,国家的外汇储备是民众的共同财富,基于这样一个道理,民众有权利要求知道我国外汇投资的确切方向。眼下这种“出口转内销”的途径显然是不合适的,它不仅不利于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也会引起许多无端的猜测。
其实,将重要的经济信息向全民公开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除了逐月公布的CPI、PPI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数据以外,国务院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也都逐月公布有关数据,如进出口、税收等数据。这种行动的效果是可以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和调控更准确,使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更科学,使民众的个人理财活动更理性。这种信息透明化的努力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民众可以有效地行使监督权。财政部网站刚刚公布的今年5月份财政收支情况,就是这样一种具体体现。但是,在全球金融风暴仍在肆虐的当下,我国的外汇投资情况也是民众迫切希望知情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财政部仅仅只言片语的信息公布即在我国国内引起热议,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众的这种需求。但现在民众要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却缺乏固定的渠道,只能通过政府官员随机的讲话或一些准确度存疑的新闻报道来了解,很显然,这是一个严重的缺失。
通过“出口转内销”渠道传过来的信息语焉不详,有可能造成信息的误导,民众也无法确切了解到外汇储备的投资动向。有关部门有必要将中国持有美国债券的有关信息纳入信息公开的范围,像公布CPI、PPI等经济数据一样以法定渠道将有关信息告知民众。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