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沃沦·巴菲特,需要有一位像查理·芒格那样绝顶聪明的家伙做参谋。
"哈哈!我就是帮助他的幕后人物啦!""哈哈,有意思的……他们俩比我们伟大,我比他们浪漫"。
6月9日,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在短信中如此回答《投资者报》记者的问题。当记者提及"陈唐"组合与"巴芒"搭档有几份神似时,连续回复的"哈哈",显示了唐骏的开心。
当新华都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陈发树转身投资家时,他花费10亿元巨资请来的职业经理人唐骏说,要"打造"中国巴菲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唐骏能否成为芒格?
1分钟的决定
芒格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任伯克希尔公司副董事长,是巴菲特的"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两人意趣相投,在过去50年里成为不变的投资搭档。
"如果没有芒格的辅佐,巴菲特恐怕很难做得这么好。"比尔?盖茨这样评价巴菲特这位重要搭档,盖茨也曾多次在重大抉择面前寻求芒格的建议。
巴菲特也公开表示,芒格可能比许多行业的业内人士更了解业务本质,"他比我看到的任何人都能更快抓住要点"。
正是两人的双剑合璧,才造就了股神的传奇。长期研究巴菲特的陈发树,显然没有忽略这位被巴菲特儿子称为比他父亲更聪明的智者,而且知道这位智者对巴菲特意味着什么。
于是,有了后来陈发树与唐骏相遇相识的故事。
"他认识我,我不了解他。在饭局上,陈发树整个过程都在讲自己的发家史和投资观,让我认识了他。"从唐骏的话看,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的情形,与1959年夏天巴菲特第一次见到芒格有些相似。
那年夏天,巴芒二人偶遇后,巴菲特也是大谈自己的投资观和本杰明·格雷厄姆,语速飞快,周围的人听得目瞪口呆,沉默不语的芒格也在听,不过,他是惟一能立刻理解巴菲特那些理念的听众。午餐结束后,当准备离开的人们踏进电梯时,发现巴芒二人还在桌子旁倾心交谈。
不过,巴芒二人认识多年后才正式合作,而陈发树与唐骏合作进展更快,"陈发树对我说,什么时候来新华都都可以。就这么短短1分钟,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合作。"唐骏描述。
止步于职业经理人
从2008年4月15日转会新华都那一天开始,唐骏为陈发树所做的,就是资本运作。整整一年的时间,唐的全部工作就是观察各种各样的公司,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传统企业或者IT企业,然后约人进行谈判。唐骏到任一年多,陈发树先后完成两笔股权投资:港澳资讯和青岛啤酒。
巴菲特说,投资比亚迪是芒格的主意。而陈发树投资青啤,也由唐骏一手推动。在合作方式上,"陈唐组合"与"巴芒搭档"也有几份相似。一个长于经营企业,专注自己熟悉的行业,一个长于研究各类公司,在投资战略上起主导作用。比如在投资比亚迪一事上,巴菲特持怀疑态度,但因芒格坚持,最后达成协议。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购买了具有成长价值的企业股票之后,巴菲特会亲自进入企业的管理层担任董事,保证自己对于公司的经营具有充分的了解和影响力。而坊间传言,在新华都成为青岛啤酒第三大股东之后,极有可能进入青岛啤酒董事会担任董事的不是陈发树本人,而是唐骏。
对于新华都下一步发展方向,唐骏表示:"从投资青啤就能看出新华都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今后把新华都打造成投资管理类企业。"这意味着,成为伯克希尔集团公司,是陈发树改造新华都的新方向。
然而,作为职业经理人,唐骏的职责是对陈发树负责,帮助陈发树实现理想。这是"陈唐组合"不同于"巴芒搭档"的地方。
把陈发树"打造"成中国巴菲特?
要把陈发树"打造"成中国巴菲特,这话,听起来有些别扭。
6岁的巴菲特第一次销售口香糖,就表现出对顾客毫不让步的态度,这大大反映了他后期的风格。
"直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麦考布里夫人说她想要一片。不行,只能一包五片一起卖。我的意思是,我有自己的原则。"和巴菲特一样,新华都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陈发树不但有着强于常人的勤奋与专注,且自幼经商,对赚钱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喜好,也从干实业起家,懂得企业经营。现在,陈发树掌管的新华都旗下拥有了百货、超市、酒店、房地产、IT财经资讯及设备提供、矿业和旅游投资等多个行业的资产,初步具备了类似伯克希尔这样一家介于实业与投资间的企业。
从刚刚对青啤的投资来看,陈发树对巴菲特的学习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潜心选择行业与公司;追求长期回报,不做短线投资;注重对抗通胀。
不过,有了这些先天的条件,有了这样良好的起步,陈发树就能成为巴菲特吗?看不到巴菲特成功的必要条件,认识不到巴菲特成功背后的根本要素,仅从投资方式上效仿,或者"打造",自然无法成就"中国巴菲特"。
一方面,A股无疑是陈发树证券投资的主战场,但一直缺乏财务投资者和产业投资者共同的估值语言,整个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在3%~5%之间,远低于产业投资者需要的7%~10%的回报,也就很难找到巴菲特所言的安全空间。而且熊市能够逆势而行的股票除了庄股外,真正靠高成长抵御调整的公司凤毛麟角。
某种程度上说,就算陈发树领悟并打开了巴菲特密码,也不能忽视产生与适用的环境。巴菲特认为自己最大的幸运是生在美国,"如果索罗斯不是逃过纳粹的死亡线而逃到美国,我不相信他在匈牙利能阻击得了英格兰银行。"另一方面,自1965年至2006年,巴菲特投资的市场最大年亏损额仅26.4%,但是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短短的十几年就经历了多次50%以上的调整,最高幅度超过80%。巴菲特能在大盘自1970年到1972年上涨40%的三年里不为所动,一直等到1973年和1974年股市暴跌40%之后再重新进场,这样的做法对陈发树来说,显然很难达到。在两类投资者的交锋中,大盘震荡的风险也将使陈发树的操作模式必然不同于巴菲特,若也沦落为赚取价差收益,陈与巴就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了。
尽管唐骏认为,今天的中国和当年巴菲特起步阶段的美国很相似,并看好中国未来几十年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陈发树也具备学习巴菲特较为充分的条件,但要成为中国的巴菲特,陈发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把陈发树"打造"成中国巴菲特,这话,听起来有些别扭。
6岁的巴菲特第一次销售口香糖,就表现出对顾客毫不让步的态度,这大大反映了他后期的风格。
"直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麦考布里夫人说她想要一片。不行,只能一包五片一起卖。我的意思是,我有自己的原则。"和巴菲特一样,新华都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陈发树不但有着强于常人的勤奋与专注,且自幼经商,对赚钱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喜好,也从干实业起家,懂得企业经营。现在,陈发树掌管的新华都旗下拥有了百货、超市、酒店、房地产、IT财经资讯及设备提供、矿业和旅游投资等多个行业的资产,初步具备了类似伯克希尔这样一家介于实业与投资间的企业。
从刚刚对青啤的投资来看,陈发树对巴菲特的学习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潜心选择行业与公司;追求长期回报,不做短线投资;注重对抗通胀。
不过,有了这些先天的条件,有了这样良好的起步,陈发树就能成为巴菲特吗?看不到巴菲特成功的必要条件,认识不到巴菲特成功背后的根本要素,仅从投资方式上效仿,或者"打造",自然无法成就"中国巴菲特"。
一方面,A股无疑是陈发树证券投资的主战场,但一直缺乏财务投资者和产业投资者共同的估值语言,整个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在3%~5%之间,远低于产业投资者需要的7%~10%的回报,也就很难找到巴菲特所言的安全空间。而且熊市能够逆势而行的股票除了庄股外,真正靠高成长抵御调整的公司凤毛麟角。
某种程度上说,就算陈发树领悟并打开了巴菲特密码,也不能忽视产生与适用的环境。巴菲特认为自己最大的幸运是生在美国,"如果索罗斯不是逃过纳粹的死亡线而逃到美国,我不相信他在匈牙利能阻击得了英格兰银行。"另一方面,自1965年至2006年,巴菲特投资的市场最大年亏损额仅26.4%,但是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短短的十几年就经历了多次50%以上的调整,最高幅度超过80%。巴菲特能在大盘自1970年到1972年上涨40%的三年里不为所动,一直等到1973年和1974年股市暴跌40%之后再重新进场,这样的做法对陈发树来说,显然很难达到。在两类投资者的交锋中,大盘震荡的风险也将使陈发树的操作模式必然不同于巴菲特,若也沦落为赚取价差收益,陈与巴就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了。
尽管唐骏认为,今天的中国和当年巴菲特起步阶段的美国很相似,并看好中国未来几十年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陈发树也具备学习巴菲特较为充分的条件,但要成为中国的巴菲特,陈发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