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2日

宗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银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先后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本世纪以来的三次改革。应该说,前两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未使银行业真正转型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机制,风险仍在积累。为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有效提升自身竞争力,中国银行业逐步明确了股份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与改革思路,2003年第三次改革开始稳步推进。通过这次改革,银行业资本实力大大增强,公司治理趋于完善,得以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第三次改革取得巨大进步

过去10年,中国银行业作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生动写照,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银行地位、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第一,经营模式发生显著变化。资产负债结构、业务结构、盈利结构等各项经营结构不断趋于优化,尤其是过去主要依靠存贷利差收入的盈利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以及投资交易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大幅提升,经营领域拓展到投行、保险基金、金融租赁等多个领域;同时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和外部专业化组织,推动了全行管理和业务等各方面的创新,经营模式逐步从传统的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转变。

第二,风险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股份制改革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日益精细化、全面化和主动化,由传统的单纯注重信用风险管理逐步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构建了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架构,健全了覆盖境内外机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发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系统,资产质量经受住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

第三,银行业整体实力持续改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大幅度增长,“银行家”2012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国国有四大银行全部进入前十名;税前利润名列前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共有5家进入了全球前25名。

坚定走转型之路

中国银行业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从实现持续发展、维持获利能力等方面综合来看,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是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我国国有银行现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业务结构单一,盈利仍比较依赖存贷差;客户结构以大中型企业及政府项目为主,行业集中度风险偏高;金融产品多样性不足等。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深化,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的持续发展面临问题。

二是公司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虽然都已经建立起“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但是距离完善的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产权结构仍不够多元化,这一点国有大行上表现较为明显,这种产权结构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对我国银行业自身的长期发展,社会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以及整个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资金安全,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亟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国际化程度不高,区域布局不尽合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除中行外汇资产占比达到24.88%外,其他三家最高的工行也只有8.45%,工农建行平均外汇资产占比仅达6.24%。这表明我国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本土上,境外业务比例不高,抵御全球经济动荡的能力不强。

目前,全球经济尚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国内经济出现下滑,新的监管制度以及新的经济政策都使我国银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如“金融脱媒”现象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得息差空间不断缩小。新的背景要求国有大行以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国经济崛起为己任,坚定地走转型之路,向国际一流银行迈进。

首先,要转变粗放式经营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其次,要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稳步推进综合经营。第三,现有的贷款呈现行业集中、种类集中,系统性风险增加,为更好地控制银行面临的风险,中国银行业应全面调整结构,实现战略转型。比如,加大零售业务的发展,调整业务结构;借鉴国外银行中小企业客户管理经验,培养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完善客户结构;降低风险资产比例,提高主动负债,调整资产负债比例。第四,服务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稳妥推进国际化。我国银行可通过大规模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建立代理关系,或者兼并收购国外金融机构,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实现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跨国经营。(作者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