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0日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深化金融关键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表述,与之前出台的相关政策几近相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始终是近年来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今年初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都曾明确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20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现“惊人一跃”。6月8日起,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我国银行业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首次可以上浮,也是8年来我国银行业贷款基准利率下浮幅度首度扩大。
“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核心内容,它的重新启动意味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所加快。”瑞银证券金融分析师孙旭认为。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攻坚环节,即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深刻改变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传统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必将发生剧烈改变。
业内专家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间“争存揽储”加剧将导致存款利率有上升压力。而贷款利率的自由浮动将降低银行在贷款市场的议价能力,较高的贷款利率也难以维持,存贷款利差不可避免地将收窄。中国台湾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前期,台湾本地银行平均利差在3.11%左右,进入21世纪以后,台湾本地银行利差直线收窄,2011年的名义利差仅为1.41%左右。对于利息收入占比在80%以上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其盈利能力面临重大考验。
此外,利率市场化更对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利率变动频繁的情况下,一般是较敏感的短期利率比长期利率上升更快,所以会导致资产负债重新定价有时间差异,短期负债利率已经调整,但由于‘短借长贷’,与之相对应的长期贷款利率却还没有调整,所以加大了期限错配风险。”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认为。
专家提醒,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利率升降频繁、各行利率差异化的情况下,银行客户会频繁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调整存款和借款的期限,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更大挑战。因此,为更好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型步伐,提升定价能力及风险管理水平。
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介绍说,广发行已经敏锐感觉到大环境的变化,早从去年开始已提前布局利率市场化,打造资本节约型银行,着力发展低资本消耗型业务和中间业务。一方面,构建环球交易服务部(GTS),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切实提高盈利贡献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积极开拓多元化、多渠道的存款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方式,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优化客户结构和盈利模式。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颠覆现有的经营模式。”民生证券分析师李锋认为:“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转型方向,一个是客户层级下沉,提高贷款收益率;一个是发展中间业务。对比国际经验,客户层级下沉会造成银行不稳定因素加大,高风险客户占比提高容易引起银行危机,而中间业务不像贷款业务存在违约风险,国外受利率市场化洗礼的银行中间业务能够接近收入的一半以上。发展中间业务,一是综合化、二是国际化、三是专业化。”
提升利率定价能力方面,专家认为,在存款利率确定上,银行应深入分析资金的供需状况和资金成本,包括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变化和债券收益率的变化,根据期限结构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在贷款利率确定上,银行应参考存款利率、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发展以及客户自身风险,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利率优惠、提前还款以及违约概率等因素来确定贷款利率,减少利率与风险不匹配造成的损失。
“定价的基本方法是成本加成并同时考虑市场均衡,标准化定价与差异化定价相结合。贷款定价要考虑风险收益,存款定价要考虑期限结构。”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市场风险管理处处长黄广明认为。
利率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业内专家建议,银行应建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增强对利率风险的预测和对冲能力;在集团层面控制整体利率风险,将各子公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度量和综合,并且将数量庞大的表外业务纳入到风险监管的范围之内;通过期权、期货、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在全球金融市场对冲利率风险。
“也可以通过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一部分风险较大的资产在资本市场出售,迅速回收资金,获得中间价差,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和收益率,降低利率风险敞口。”黄广明说。
硬币总有两面,应当看到利率市场化也给银行业带来一系列机遇。利率市场化为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客户服务能力有望得到提升;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活跃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有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资金业务收入;债券市场发展给银行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咨询顾问等中间业务带来机遇。
能否迎接挑战并抓住机遇,决定了谁将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继续保持领先抑或异军突起。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